家庭抗疫事迹6篇
一份精彩的事迹材料能够凸显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用用意,在表述事迹材料时要确保准确反映了实际情况,不得违背事实,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家庭抗疫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庭抗疫事迹篇1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小丁、小丁父女牢记使命,舍小家为大家,并肩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小丁作为如东县疾控中心防疫消杀专家,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直面传染源,开展终末消毒。为确保消毒效果,小丁积极查阅、学习、研究相关消杀资料,先后多次组织消杀人员、隔离点人员和相关单位人员进行消杀、疫情防控处置培训及现场指导,协调落实隔离点调配消毒物品,并对隔离点进行消杀。由于长期接触消杀物品,他的手部皮肤损伤严重,至今未愈。
今年,全国各地疫情多点散发,形势愈发严峻,小丁又投入到抗疫队伍中。他既是消杀组负责人之一,又是流调组成员,经常在深夜接到消杀及疫情防控处置等相关电话,每每这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为更好地追根溯源,防范潜在风险,他和流调组的同事们常常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对密接、次密接行动轨迹进行周密细致地调查,并到现场进行核实,绝不放过一个可疑环节,这也为疫情后续精准防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受父亲影响,作为如东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检验师,女儿小丁也不甘落后。2020年疫情初期,大家都在恐慌时,小丁毅然选择逆向而行,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到发热门诊工作,对疑似人员进行采血检测。2024年3月,连云港疫情散发,小丁再次主动请缨,赴连云港进行支援,在连云港疫情好转后,上海、南通疫情再次蔓延,她又再次转战南通,和所在团队一起参加上海、南通的核酸检测工作。每次检测都带着闷热的口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全副武装工作10多个小时,深深的口罩压痕,微湿的后背,发白的手指,疼痛的'手关节,她早已习惯。
有人曾问小丁夫妇“你们怎么舍得让女儿去到那么危险的地方?”他们夫妻俩说:“国家有需要,孩子勇担当,我们没理由不支持,同时我们也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傲!”像这样的抗疫家庭还有很多,他们用爱心和赤诚,守护着自己的家乡,传承的是热血,弘扬的是家风,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家庭抗疫事迹篇2
xx,襄阳市妇联退休干部,儿子陈杨,张家港市刑警大队干警。2020年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武汉,让春节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而市妇联退休干部xx的家里,伴随疫情而来的还有其母亲的病危。
1月23日,xx的儿子陈杨一家三口,正在火速回家的路上,带大他的外婆生命垂危,为见外婆一眼,他向单位告假历经十几小时的奔波回到襄阳。为让老人安度春节,xx顶着疫情带来的不便,为母亲进行了3天输液给氧的不懈抢救。大年初一早上,老人病情恶化,全家人立即拨打120。此后他们与死神抢时间,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日夜守在病床边。恐惧和焦虑,期盼和伤心,家事国事无一不是尘土飞扬。遗憾的是,经医生八天八夜的抢救,初八早上老人闭上了双眼。特殊时期,丧事从简,没有送别,没有哀乐,甚至没有一分钟的停留,老人在肃穆和安静中离开了。
1月27日,疫情形势日趋严重,原准备假期后回江苏的陈杨一家人,被滞留在襄阳。湖北是重灾区,襄阳也未能幸免,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正在打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陈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每天通过微信了解襄阳情况,从日常生活、精神状况等各方面给予陈杨极大的关心和支持。陈杨所在单位张家港市刑警大队全体干警也积极捐款,支援他们度过难关。
非常时期,唯一能通达的是抗疫用品。经一家人商量,由陈杨负责向张家港市公安刑警大队领导汇报襄阳情况,争取支持。xx则负责联系市妇联,通过妇联组织的影响力、宣传力,为受助搭建平台和桥梁。当刑警大队领导得知襄阳市妇联在发动全市妇联组织和广大女性积极参与一线抗疫但缺少物资后,立即用这笔捐款,购买了医疗防护物资,并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将5000个防护口罩、10个额温枪、20副护目镜和600双一次性手套,通过市红十字会定向捐赠给了市妇联,以解大家的燃眉之急。
身为党员,xx和儿子陈杨也积极捐款,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xx还发挥自身特长,通过“抖音”“全民k歌”“新浪博客”“美篇”“微信”等网络媒体,以文字和音乐图片的艺术形式,讴歌英雄,赞美祖国,为全民抗击疫情释放了满满的正能量。
家庭抗疫事迹篇3
20xx年,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小邓来到沧州市人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了一名医生。
今年大年三十这天,他没回河间老家。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反常”的举动。因为母亲去年去世,按照乡间的传统,他是要到母亲坟前上坟的。
没有回去的原因,是当时他已处于“待命”状态。对他来说,这与一个战士准备上战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当天下午5点多,电话到了。
仗,打响了。
当时小邓正与家人准备年夜饭。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一直状态不好,身边离不开人,正陪着他在沧州过年。孩子又小,这个家,就只能交给妻子了。
临别,妻子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小邓突然心里有些难受,他实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有句话在心里一闪但他没说,直到接受小编采访时,他才说——“我甚至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怕父亲听到他们的对话,只说医院有重症病人需要抢救,小邓出发了。
与战友们打了一场场硬仗
“要是说当时心里不紧张,那是骗人的”,小邓说,“即使从医多年,面对那么多的‘未知’时,心里肯定是会有一些紧张的,有忐忑,也有牵挂,但医者大爱的信念让我无悔。”作为专业的医生,他只能战胜这种紧张,而不能让这种情绪控制了自己。
“我们身后就是沧州,我们的家人、朋友,沧州父老,都在我们身后,我们必须坚守这道防线……”小邓说。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一个医学团队长期以来所积淀下的专业素养与“战斗力”。从22:00首位患者接诊转运到次日凌晨0:25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他所在的这个团队迸发出了强大的力量。全程转诊到整个诊疗过程,既要保证诊疗的及时、准确,又要保证各个环节的防护到位,避免交叉感染……一切诊疗程序结束,脱下隔离衣时,常常全身湿透。
就是在这种沉重的压力下,小邓和同事们顺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尤其是在抢救一例危重病人时,他们更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得到了省专家充分肯定和好评。
小邓说,除了上述任务,作为第一批隔离病房里的医务人员,他们还要尽全力摸索经验,建立多个诊疗过程中需要的模板,用专业的眼光发现注意事项,这些都会作为宝贵的财富交接给后续进入的'战友手中。
忙碌完一天的他,脱下沉重的防护服,又坐到电脑前开始书写病历
“父亲一句话都没说,他只是哭”
从大年三十那天进入隔离病房,直到初七晚上出来,在指定地点接受医学隔离观察。小邓一直没有看到过阳光。所以,出来以后终于能看到阳光打进窗户,他都觉得是件美好又奢侈的事情。
出隔离病房以后,他第一时间拨通了姐姐的微信视频,想跟父亲报一下平安。说到当时的情景,电话那头的小邓已是强压住自己激动的情绪,但终于还是哭了:“我想……跟父亲说句‘没事’,可父亲……一句话都没说……他只是哭……”
视频里的父亲,看着“眼前”的儿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哭。而小邓,当时也一下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他也只能对着视频里的父亲,泪流满面。
小邓说,结束医学观察以后,他就要重返工作岗位了。而他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那就是,只要“战情”需要,他随时准备着一声令下,重返“战场”!
家庭抗疫事迹篇4
小李,疫情防控工作繁多且琐碎,学校的值班值守、师生核酸信息的统计与汇报、教师全方位的清洁与消毒等,这些都是事关防疫的大事。在全区开展师生居家线上授课学习的时刻,小李主任逆流而行,主动请缨,率先到学校值班值守,守护校园防疫的第一道防线。
敢于担当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条不紊地推进,他利用学校微信工作群、家长群摸排师生员工的情况并及时汇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忙到深夜是他这一段时间工作的常态,他也是父母牵挂的儿子,是孩子亲爱的父亲,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冲锋在前,舍小家顾大家,毅然站在了抗疫的第一线。
勇于奉献
4月11晚,小李主任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学校坚守排查疫情完善档案。突然,一场冰雹的到来给本就严峻的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困难。在停电的情况下,李主任迅速巡视,检查有无公物损坏,避免冰雹灾害给学校带来更大的损失。在岗一天就守责24小时,不松懈、不怠慢,他带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形式严峻的4月,马路是空荡的,可匆忙奔波在一线的人却很多。他们可能是交警、可能是“大白”,也可能是不被记起的守护在校园的值班人员。小李主任的躬身力行、率先垂范其实也是众多值班人员的缩影。
花的事业固然辉煌
叶的事业自当永恒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是因为有了这些
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者
相信某一天
公交会回归拥挤、街道会重返热闹
巷子里的早餐铺、城市的霓虹
校园里的欢声笑语
都会一如往常
共克时艰,我们一定能赢!
家庭抗疫事迹篇5
xx,中共党员,襄阳市中心血站质管科主任,副高级职称。妻子黄杨,襄阳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主管技师。疫情期间从事核酸检测采样收样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夫妻二人连续奋战在防控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1月28日至3月16日,xx一直值守在第136号新冠肺炎防控点(市中心血站防控点),为确保疫情期间血液质量安全,避免内部交叉感染,他起草制定了《市中心血站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业务工作场所清洁消毒及人员防护要求》和《单位工作场所在疫情防控期间清洁消毒计划》,并监督实施。根据省、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的要求,xx参与了襄阳市中心血站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采集筹备工作,主导完成了新冠康复者血浆采集场所布局、清洁消毒及人员防护相关工作规程,并于2月21在现场参与、指导了襄阳市首例康复期新冠肺炎患者血浆采集工作。同时,他还参与制定了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血浆的制备、检测、包装入库、出库、运输,以及样本送检(至武汉)的操作规程,并定期监督,确保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血浆符合相关质量要求。疫情期间,他还承担起各大医院送检疑难配血应急值班工作,解决临床输血疑难问题21人次。
此外,他每周两天在单位工作地和家属区的防控点开展值守工作,为进出的小区人员量体温、登记信息、劝返非必要外出人员,统计上报单位职工家属发烧咳嗽、场所清洁消毒等情况。
自1月25日起,妻子黄杨便每天穿梭在各县(市、区)医疗、隔离病区等特殊场所与核酸检测实验室之间,采样、收样、送检……直至把新冠肺炎标本牢牢封锁在a类生物安全运输箱中,第一时间送进实验室。黄杨主要负责采集病人的鼻咽拭子,此项工作看似简单,但风险性大,但她从未退缩,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坚守着。她不畏风险、不分昼夜,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样本快递”的路上,她采样收样送检新冠肺炎标本1.5万余份,采集市急救中心、高速路口执勤点、隔离观察定点酒店等重点场所一线人员和病例标本3600余份,帮助实验人员掌握准确详实的核酸检测数据,为我市抢得疫情防控主动权赢得宝贵时间。
由于工作繁忙,她无法抽身照顾家庭,只能把家中两位70多岁的老人和正在上初一的孩子托付给丈夫xx一人照料。xx克服疫情防控的诸多不便,尽力保障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孩子的学习辅导,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力做好家庭的后勤保障,让妻子无后顾之忧。
家庭抗疫事迹篇6
xxx是一个年过半百的xx县新闻工作者,今年在新闻宣传岗位工作了30年。xx是xx的儿子,在新闻宣传部工作2年多时间,是一对奋战在新闻宣传工作上的母子兵。2011年从xx电视台重新回到xx县广播电视台上班后,已经连续10年没有休一天公休假,把一支年轻的新闻宣传队伍逐渐带上正轨,为xx县的新闻宣传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作出了一定贡献。xx工作近3年,也是连续两年没休一天公休假。2019年10月25日,广福桥镇突发安全事故,xx接到采访任务已近零点,他马上投入“战斗”状态,跟随县领导一直在广福桥镇、石门县几地奔波,一通宵都没睡,第二天11点钟才回到家。布置、接到最偏远、最棘手、突发性的采访任务是母子两人工作的常态,但他们从不抱怨和叫苦,而是怀揣着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默默做好分内的事。
今年的春节,对于这个老新闻工作者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繁忙和紧张,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压力。xx、xx从大年30年开始,一直坚守在新闻宣传岗位。正月初二,母子俩接到到岗命令,xx编辑了当天的新闻,xx和记者黄莉莉立即在火车站、街道、网吧等娱乐休闲场所进行拍摄,及时向xx广播电视台发布了《xx: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新闻稿件。从大年30开始,早上7点半,母子两人准时从东站打的出发,到单位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有时甚至更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xx工作笔记上每天记录着密密麻麻的电话采访联系事项、凌晨一、两点安排工作,抢在第一时间发稿、向上推送稿件,实施重大新闻采访的策划、编辑,xx都亲力亲为。正月初二开始,一个星期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几乎讲不出话。从1月19开始到2月7号,xx也一直感冒咳嗽,每天都是随身带着感冒药、抗生素,采访回来才能吃上药。因为每晚回去很晚,母子俩和新闻宣传部其他工作人员只能一日三餐在办公室吃方便面。虽然很苦、很累,但他们默默把辛劳埋在心里,一心一意只做好工作,母子两人一起累并快乐着。工作之余,xx跟母亲xx开玩笑说:老妈,你对我最没有人情味、我能不能也享受特权休息休息?我只有笑笑无语,那我的儿子是新闻工作者,在最危险、最紧急的情况下,你不上,谁上、谁冲锋在前。是的,看到母亲从大年三十起一直都在单位上班,xx还是会乐呵呵的跟母亲一起坚守。疫情当前,xx深知同事们都是父母的宝贝,母亲不忍心把他们置于危险的最前沿,他便成为母亲最温暖的依靠,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截止到3月6号,xx采写疫情防控稿件40多条,其中,与记者柴丽莉采写的新闻《xx:开通7条物流配送线
保障春耕民生物资供应》在湖南卫视午间新闻播出,与其他记者采写的《抗疫故事疫情无情人有情》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出。《众志成城防控疫情》专栏里,记者xx的名字不时出现在屏幕上,这是他们母子并肩战斗的最好见证。
虽然是单亲家庭,但xx、xx一家却洋溢着与人为善、其乐融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母亲xx喜欢琢磨美食,经常把美食带给同事分享;儿子xx喜欢弹钢琴k歌,他们把生活的酸、难、苦、辣放置一边,仍然向阳而生、追求如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