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回乡调研报告5篇
我们要保证调研报告的写作风格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啰嗦,使报告更具有阅读性,大家在写调研报告的时候,要实事求是的写明调研情况,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回乡调研报告5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回乡调研报告篇1
春节回老家过年,看到家乡发展变化,年味依旧浓厚,心中甚喜。但漫步村头,看到儿时玩耍的传统油榨坊衰败破旧、枯草凄凄,曾经这里热闹的场景、四溢的油香、孩童的欢声,如今难觅踪影、只能回味,心中不免泛起酸楚、感慨万千——经济在发展,乡愁在淡去,农村所剩不多的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堪忧,亟需保护修复,否则子孙后代就再也无从了解家乡父辈的传统油榨工艺了。
传统油榨工艺是古法榨油的典型物理压榨工艺,不破坏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 e 等营养成分,榨出来的油更醇香、有营养、原生态,是上等的名优土特农产品。而且榨油后的枯饼全身是宝,可以用来洗衣服,可以提炼茶皂素,可以作为冬季取暖的燃料,废渣是纯有机肥料。
瑞昌市花园乡花园村茶坑七组集体所有的油榨作坊,建于清朝末期1860年代,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油茶之乡。茶坑村因漫山遍野的野山茶得名,且有种植油菜的习惯,一年一季油菜籽、一季野山茶果的油料加工,成为二十世纪油榨作坊最繁忙的景象,兴盛时期全村有7位榨油师傅,且手艺代代相传。
该油榨作坊是目前瑞昌市乃至江西省,为数不多、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油料加工作坊之一,是极为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古法油榨向油料加工机械化转变的历史进程,其古老独特的加工设备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传统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南方农耕文化研究价值和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其作坊加工性能保持良好仍然具有油料加工生产经济价值。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维护不力,特别是近年来油料加工实现机械化,传统油榨作坊渐行渐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榨油师傅失业改行或年岁已高,作坊的部分设备严重腐朽、残损,油榨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据了解,湖北、陕西、浙江等省已将传统榨油技艺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重点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技艺项目。江西省目前已公布的四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尚未将传统榨油技艺纳入保护传承范围。
近两年来,茶坑村民为保护修复油榨作坊奔走呼吁,并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瑞昌市农业局、花园乡政府牵头出资作了一些前期保护工作,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修复开发工作还有较大的困难。鉴于村民对进一步修复开发油榨作坊的迫切愿望,希望上级政府及农业、文物、旅游等部门伸出援手,帮助开展传统油榨作坊的保护、规划、修复、开发指导,适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将何祥发(1943年生)、徐维生(1956年生)、何祥贵(1959年生)、陈世和(1961年生)和何育钢(1965年生)等5名榨油师傅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扶持当地的油茶产业发展,使百年茶乡重现昔日繁荣,让这个载满故乡情结的传统油榨作坊焕发生机,真正成为传承赣鄱农耕文化、开展科普教育、发展乡村旅游的梦里老家。
2024回乡调研报告篇2
风和又拂南山绿,春早更催万象新。2014年春节期间,我局干部职工,特别是老家在农村的干部职工,利用回乡过年的机会,访民情、问民生、听民意,深入到群众中去,切身实地的感受到了家乡近几年的大变化和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大改观。现就本局干部职工调研情况进行综合整理,报告如下:
一、家乡新事物
走在平坦的水泥路,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家乡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新的一年。回乡欢度春节的干部纷纷感受到家乡发生的'新变化,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干部职工普遍感到,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和深入,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各乡镇村级公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每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几乎都有文化休闲小广场,配套有标准的舞台、篮球场以及健身器材,而且都组建了本村的篮球队和文艺队。 现在农民吃穿不愁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各个村里设立了农家书屋,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时不时有村民过来看书借书,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最受欢迎、实用。村支部宣传人员说,农家书屋给村民创造了聚在一起的机会,常常几个人围在一起交流,互相推荐,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不再像以前农闲时没事干,整天东家长西家短,打麻将玩小钱。村里的文化休闲广场的建成,让群众有了锻炼、娱乐的好去处,既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又给村里增添了更多的祥和气氛,更成为村民们过年时的欢乐之地。
二、家乡大变化
(一)道路通行状况。自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进村道路和村里街道由土路建成了水泥路面。村路入口,标语醒目,彩旗飘飘。村内道路,灯光明亮,清洁卫生,每条村巷都写有名称,树牌立字,井井有条,令人耳目一新;宣传标语贴近生产生活,时常更新。走在平坦宽阔的水泥道路上,再也不担心雨天走亲戚时满脚泥泞的烦扰,村里呈现了“路通、宽敞了,街绿、漂亮了,灯亮、热闹了”的新面貌。
(二)村容村貌状况。自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项活动以来,全县各村屯都设置了很多垃圾桶,各家各户实行“门前三包”政策,村干部带头、老百姓积极踊跃相互配合。现在村民们都知道以后自家垃圾不能随便在村里的偏僻处乱丢,或者再往绕村河里倒了。村民们很自觉地把生活垃圾归集到那几个大垃圾桶,然后由保洁员负责定时清运。
(三)文化设施建设。近几年,全县行政村修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里配套有农家书屋、青少年活动室、多功能室等功能室,并且把村篮球场、健身广场整合成村级文化休闲小广场。使村民开会有场地,学习有场所,健身有设施,娱乐有兴致。村里定期举办篮球赛、舞会、学习日等活动。特别是村干部利用各大假日,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赛事,更是增强了全体村民的健身热潮和自信心。村民现在是“能上微机了、都爱读书了,健身流行了、跳舞定期了”。农民感觉村里好多方面和城里的差别不大了。
三、家乡建设现状面临的一些情况
(一)对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项活动的看法:虽然全区现在还在继续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项活动,如要持续保持,则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能兴起一时之风。还有些乡镇宣传力度不够,所以还存在许多群众的清洁意识比较淡薄,这不仅需领导干部带头,更需深入群众的心里去,积极做好发动群众真正地一起参与清洁乡村的专项行动来,用行动夯筑幸福家园。
(二)对于农村文体活动的看法:
1.专业人才数量少。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还有许多行政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出现偏大或偏小两个极端、主动性弱。在农村,平时在家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男女几乎都外出打工或者在外成家,所以导致村里出现年龄偏大或偏小两个极端。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
3.文体活动开展经常性差。有些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舞狮,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2024回乡调研报告篇3
根据《关于开展机关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利用春节回乡时机开展调研活动,针对****县罗富乡黄江村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活情况、通讯和卫生、乡村清洁和绿化开展了调查,现将调查状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生活情况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一是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如今村里的泥路逐渐变成水泥路,改善了村民们交通不便利、雨天行走不安全等问题。二是实现了每家每户通水通电。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大功率电器和自来水,彻底摆脱了无水无电的落后境况。三是实现了全民娱乐,全民运动。村里增建篮球场及部分健身器材,村民们可在平时空闲之余娱乐健身。
(二)群众生活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村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户户通卫星电视,能够与外界接轨,接收各地电视台,了解世界各国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与众不同文化习俗。
2、大家电拥有率、家用车辆购置率达到70%。如今村里拥有冰箱、洗衣机、农用车辆的家庭越来越多,50%的家庭拥有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更有2%的家庭已经拥有了小面包车。
3、沼气池是我村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重大标志。由原来的粪池改进为沼气池,不仅减少了用电烧柴等资源,还能通过化粪池解决腐烂作物以及牲口排泄物无处安置的问题,改善周边环境,由杂、乱、脏变成了齐、净、美,渐渐与新时代新农村接轨。
4、全年人均生活性支出相较于前几年有了一定的改善。一是基本生活支出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了2000元。二是教育支出由原来的4000元降低到2000元,因为有了小学、初中全免学杂费的政策,村里不仅实现了适学儿童全部上学,更减轻了村民的负担。三是医疗卫生支出由原来2000元降低到1000元,随着农村医保的普及,减少了村民们了高昂的医疗费,进一步降低了农村生病死亡率。四是社会保险支出由无到有,使农村建设有了质的飞越。
5、三留守人员占比分别为留守老人占60%,留守妇女占10%,留守儿童占30%。在此之前,由于我村公路不通,很多人外出打工,致使村里大部分为老人,专门管理田地,儿童留给老人照看。
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等制度持肯定态度。在村委及市集可看见挂有相关宣传标语、横幅,整体民风得到改善,村民们比以前节约,减少了生活中各种浪费,更杜绝了过节送大礼等铺张浪费。
6、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情况
“美丽** · 清洁乡村”活动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圈、栏)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四是建统一的垃圾池,安排专门人员对生活垃圾进行焚烧等。这些在村委的大力宣传和督促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乡里建立起了清洁乡村活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各级清洁环境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然后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建立村规民约,建立乡村保洁队伍,落实人员和经费,确保垃圾长期有人收集、保洁长期有人管、农村环境长期保持干净清洁。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现在不管是在文化广场还是在村里的主要道路及房前屋后都可以看到有关“美丽**·清洁乡村”的标语,在县里专门提供的环保垃圾桶上也印刷有“美丽**·清洁乡村”,时刻提醒着村民们注重环境卫生,美化生活环境。
2024回乡调研报告篇4
春节去鄱阳县田畈街镇农村过年,与当地村民唠家常,真挚淳朴的乡音,道出了新的一年大家对新生活的期待。
期待之一:项目落实更及时。各项惠农政策和补贴能否及时落实到位,依然是村民最关心的话题。村民告诉我:“现在各项补贴都能及时发放到位,可村里的高标准农田改造三年还没搞好。看着田不能种,心疼。”始于2012年下半年的长方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进度缓慢,2013年有50%的农田无法耕种,至今水渠、机耕道等都还没有完工。村干部表示很无奈,解释说是项目资金没到位,希望省有关部门继续简化相关环节,尽快把好事办实。
期待之二:乡村公路更宽阔。村民反映:“买辆车回家过年已经不稀罕,全村90多户,有27户买了车,可通往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好车都怕颠坏了。”从省道通往长方村的水泥公路完工于2007年,长4.5公里。随着建房拖水泥、沙的大吨位车和大型农用机械的增多,已不堪重负,破败不堪。没有专项养护资金,村级财力有限,养护成为难题。年前刚买车的石岭村一村民也深有体会:“村路只有4.5米宽,会车时要特别小心,大年初一我在村道上堵了半个小时。希望政府把乡村公路再修宽点,路面再建好点。”
期待之三:村居环境更优美。一路走来,设施齐全、规划整齐的移民新村让人不禁驻足。长方村的一对夫妇深有感触:“现在家家都通了自来水,有卫生间,生活方便得很。村里组织了腰鼓队、广场舞队,也有娱乐的地方,不比城里差,空气还比城里好。美中不足就是垃圾没有统一处理,乱扔乱堆,影响环境,应该好好管管。”分管农业的刘副镇长表示赞同,他说,“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高了,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应提高,镇政府正在探索建立卫生环境整治、垃圾无害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让农村成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24回乡调研报告篇5
为真实了解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财政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春节期间,市财政局围绕村集体经济、农村环境及社区、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等情况,设计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并充分发动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农村,广泛开展调研。活动中,共收回调查问卷73份,其中,荣成22份,文登9份,乳山13份,xx区10份,高区2份,经区6份,工业新区5份,外地市6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反映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都得到了认真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更是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誉,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村级组织运转和公益事业建设缺少资金保障。除个别村通过出租房屋、兴办企业等方式,获得固定经济收入外,其他绝大多数村普遍缺乏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有些村的村干部工资定得很高,达到三、四万元甚至五、六万元,在村级收入较高时,能按时发放,一旦村级收入减少,容易发生欠发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发展公益事业的资金仍严重不足,各级各部门向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的扶持资金相对于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大量问题远远不足,直接影响到一些贫困村庄农民的生活质量,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目前全市50户以下的村有128个,50-100户的村有324个,增加了大量管理干部,加重了村级负担。
(二)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利用率低。近几年,由于我市争取到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基本完成,连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我市大多农村地处丘陵山区,农田灌溉主要依靠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小塘坝,蓄水量不足,渠道年久失修,基本不能使用,汛期易引发安全隐患;一些水利设施修建后,缺少运行管护机制,没有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旱季返乡灌溉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农民缺少种植粮食、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农业综合效益低下。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发,非常重视农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村、户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选择趋同、结构层次较低现象比较普通,再加上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滞后、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困难是当前我市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基层组织的稳定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一是借力“一事一议”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抢抓国家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机遇,选准“事”,抓好“议”,立好“制”,对于2011年300个农村环境整合整治重点村和已整治400个村中更新改造自来水的114个村、农村公路修复的190个村,做到村村发动,户户动员,认真开展一事一议活动,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和项目支持,努力在短时间内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公益事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二是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全部足额到位。根据要求,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村级补助比例不低于20%。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为29939万元,规定比例用于村级组织补助资金约为6000万元,平均每村为2.4万元。要区别村庄大小和是否有集体收入等状况,统筹兼顾,区别对待,切实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并确保落到实处。三是合理提高村级经费执行标准。在严格控制村干部设置职数的前提下,各级财政应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及实际工作需要,逐步提高村级办公经费及村干部补助标准,积极探索建立村干部社会保障制度,为其解除后顾之忧,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大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分步、分批扶持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经济实体,积极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或工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生产、营销和加工,鼓励兴办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五是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切实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完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全面推行村级经费使用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努力压缩村级开支。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管护机制。今年中央、省委都下发了1号文件,制订了政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速,对此,各级要切实做好规划,标本兼治,分步实施,优先治理病险小塘坝,加快对经济作物主产区的水利建设等。探索建立健全后期运行管护机制,保证投入少量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公益性基础设施,如桥、涵等由乡镇作为管护主体;半公益性基础设施,如电灌站、防渗渠,由使用者作为管护主体,包括承包人、拍卖后的资产拥有人、用水协会等;对经营性设施,由使用单位作为管护主体。多渠道落实管护经费,财政专项管护经费主要用于公益性水利设施的维护,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实行乡镇、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渠道承担。此外,对农业抗旱给予财政补助,保粮食安全。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产出效率。着眼长远,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扶持海参、蔬菜、畜牧、苹果、苗木花卉等五大产业发展,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产业链上发力,取得影响产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切实提高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等非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农业,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对流转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或个人给予奖励,努力形成政府、农民与社会共同投入农业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