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4-06-22 17:02:11 分类:备课教案

确保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教案要能够灵活调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教案应根据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写,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2、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收集数据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和感受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明白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数

2、能按要求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

合理地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教学方法

实验——讲——练相结合

通过测量实验体会生活中存在着近似数和精确数,经过讲解和练习能将一个数按要求取近似值

教具准备

1、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制成标本

2、最小单位是厘米的刻度尺和最小单位是毫米的刻度尺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数据。例如:

(1)小明班上有45人;

(2)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

(3)某次地震中,伤亡10万人;

(4)小红测得数学书的长度为21.0厘米

而这些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有些是精确的,而有些由于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或无需要得到精确数据而取了近似数

凭你生活的经验,你能判断一下,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生]我认为第(1)个中的数据是精确的,而第(2)、(3)、(4)中的数据都是近似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做一个实验,进一步体验近似数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Ⅱ、引入新课,获得直观的体验

1、实验——测得树叶的长度

[师]同学们在下面收集了不少的树叶,把这些树叶制成标本的时候,要求必须在标本中注明每片树叶的长度,下面我们就以同桌为一小组,用你准备好的最小刻度是厘米和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你收集到的树叶的长度,并读取数据

(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读取数据的方法,同时给予指导,让同学们体验到测量读取的数据是有误差的)

[师]在同学们测量的过程中,同桌的小明和小颖用最小单位不同的刻度尺测量了同一片树叶的长度,如图3-1所示:

图3-1

(1)根据小明的测量方法,你能知道他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是什么吗?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多少?根据小颖的测量呢?

(2)谁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说说你的理由

[生]小明用的刻度尺最小单位是厘米,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6.8厘米,其中6是精确的,8是估计的,即是近似的;小颖用的刻度尺最小单位是毫米,她测量的结果可以读成6.78厘米,其6和7都是精确的,而8是估计的,即是近似的

[生]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很容易看出小颖测量的结果要比小明的更精确一些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细,同桌的小明和小颖共收集了12片树叶,测得刚才那片树叶的长度的值分别约为6.8厘米和6.78厘米、在这一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呢?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12片树叶,这个数据是精确的,而测量的树叶的长度的值是近似的

[师]大家还可以用你的刻度尺测量一下桌子的长度、厚度,数学课本的长度、厚度,又可以读出一些数据,它们是精确的还是近似的?

[生]我测得我的课桌的长度是80.5厘米,它是近似的

[生]我测得课桌的长度是80.45厘米,它也是近似数

[师]由此,我们可知测量得出的结果都是近似的,例如珠峰的高度是8848米,是测量得出的,它是近似数

在生活中,除了测量的结果是近似数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数据也是近似的?

[生]有,例如方便面袋子上写着:总净含量110克,数据110克是近似的

[生]饮料桶标注的净含量是350 ml也是近似数

[生]天气预报中报到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8℃,“28℃”这个数据也是近似数

[生]咱们这本教科书字数是202千字,“202千字”这个数据也是近似的

[师]真棒,同学们能列举生活中这么多的近似数据,说明同学们平时很留心观察一些事物,这一点很值得肯定

2、议一议

图3-2

(1)上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

[生](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33亿,人口总数为12.9533亿这个数据是近似数

[师]为什么呢?(why?)

[生]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客观条件就决定了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是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的

[师]的确如此,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难以得到精确数据,尽管现在科技的发展,有了更为精密的仪器、在人口普查中,由于客观条件等的限制,也难以或无法取到精确值

[生]第二幅图是精确值

[生]第三幅图中,年级共有97人是精确值,而买门票大约需要800元是近似值、

[师]回答正确、这里的“800元”也是近似值,但这个近似值不是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要估算一下大约需多少钱,无需得到精确值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例子说明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吗?

[生]小明的身高是1.58米,体重40公斤,年龄14岁,这些数据都是近似数

[生]小明今天上了6节课,是精确的

[生]一条草鱼重2.854千克,这个数据也是近似数

[生]我们班有25个女生,这个数据是精确数

[师]我们了解了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做一做

例1小明量得课桌长为1.025米,请按下列要求取这个数的近似数:

(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

(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

(3)四舍五入到个位、

[分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关键是看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看这一位后面一位的数够五不够五,来决定取舍,特别注意近似数1.0,末尾的0不能随意去掉、

解:(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为1.03米;

(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为1.0米;

(3)四舍五入到个位为1米

例2小丽与小明在讨论问题

小丽:如果你把7498近似到千位数,你就会得到7000

小明:不,我有另外一种解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首先,将7498近似到百位,得到7500,接着把7500近似到千位,就得到了8000

小丽:……

你怎样评价小丽和小明的说法呢?

[生]小丽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个数近似到千位,要一次做完,看百位上的数决定四舍五入,而不能先近似到百位,再近似到千位

例3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596960千米2,美国和罗马尼亚的国土面积约为9364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千位)和240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万位)如果要将中国国土面积与它们相比较,那么中国国土面积分别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时,比较起来的误差可能会小些?

[分析]对数据进行比较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数据进行比较时,有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自的近似数进行比较、在选择近似数时,一般数据要四舍五入到同一数位,这样出现较大误差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解:当与美国的国土面积比较时,可将中国国土面积四舍五入到千位,得到9597000千米2,因为它们同时四舍五入到了千位,这样比较起来误差会小一些

类似地,当与罗马尼亚国土面积相比较时,可以将中国国土面积四舍五入到万位,得到9600000千米2、

Ⅲ、课时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呢?

[生]我们知道了测量所得的数据都是近似数

[生]生活中既有精确的数据,也有近似的数据,因此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生]能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时,不能随便将小数末尾的零去掉、例如2.03取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十分位,得到近似数2.0,不能把零去掉、

板书设计

一、生活中的数据——近似数和精确数

1、实验测量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的(测量树叶的长度)

2、议一议

二、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师生共析,由学生板演)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2=9;2。()2 =0。25;

5。()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中读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的平方根是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3

第一章 有理数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夯实基??

(1)序号为几的零件最接近标准?

④-(-) 0.025.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思考:在小学里,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它们的内容是什么?能否举一两个例子来?那这些加法运算律还适用于有理数范围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计算:20+(-30)与(-30)+20两次得到的和相同吗?

得出结论:20+(-30)=(-30)+20

换几组数去试:得到加法交换律:a+b= (学生填).

其实,学生在小学中就已经接触到运算律,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小学中除了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还学习了加法的哪种运算律?(结合律)

计算:(1)[8+(-5)]+(-4);

(2)8+[(-5)+(-4)].

得出结论:加法结合律:(a+b)+c= .

【例1】计算:

16+(-25)+24+(-35)

【例2】课本p20例3

说明:把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结合起来相加,可以使运算简化,这种方法是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总结: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化运算:①有些加数相加后可以得到整数时,可以先行相加;②有相反数可以互相消去,和为0,可以先行相加;③有许多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可以先把符号相同的数相加,即正数和正数相加,负数和负数相加,再把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 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计算,使运算简便。

(1)(+9)+(-7)+(+10)+(-3)+(-9)

(2)(+0.36)+(-7.4)+(+0.03)+(-0.6)+(+0.64)

(3)(+1)+(-2)+(+3)+(-4)+…+(+20xx)+(-20xx)

?例4】某出租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15,+14,-3,-11,+10,-12,+4,-15,+16,-18.

(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与下午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若汽车耗油量为a公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公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相结合,同分母的分数相结合,能凑整数的`数相结合,正数负数分别相加,从而使计算简便。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

1.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6)+(-18)+(+4)+(-6.8)+18+(-3.2)最适当的是( )

a.[(+6)+(+4)+18]+[(-18)+(-6.8)+(-3.2)]

b.[(+6)+(-6.8)+(+4)]+[(-18)+18+(-3.2)]

c.[(+6)+(-18)]+[(+4)+(-6.8)]+[18+(-3.2)]

d.[(+6)+(+4)]+[(-3.2)+(-6.8)]+[(-18)+18)]

2.计算:(-2)+4+(-6)+8+…+(-98)+100.

提升能力

3.小李到银行共办理了四笔业务,第一笔存入了120元,第二笔支取了85元,第三笔支取了70元,第四笔存入了130元。如果将这四笔业务合并为一笔,请你替他策划一下这一笔业务该怎样做?

4.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

(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路程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第3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温度计:

你能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出多少度吗?

学生普遍能直观地看出4℃比-3℃高7℃,进一步地假定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4℃,那么温差(减最低气温,单位℃)如何用算式表示?

按照刚才观察到的结果,可知4-(-3)=7 ①,而4+(+3)=7 ②,∴由①②可知:4-(-3)=4+(+3) ③,上述结论的获得应放手让学生回答。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观察、探究、讨论:从③式能看出减-3相当于加哪个数吗?

结论:减去-3等于加上-3的相反数+3.

(三)类比探究,总结提高

如果将4换成-1,还有类似于上述的结论吗?

先让学生直观观察,然后教师再利用“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验算。

计算(-1)-(-3)就是要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得-1,因为2与-3相加得-1,所以x应是2,即(-1)-(-3)=2 ①,

又因为(-1)+(+3)=2 ②,

由①②有(-1)-(-3)=-1+(+3) ③,

即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试一试:如果把4换成0、-5,用上面的方法考虑0-(-3),(-5)-(-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加上+3的结果相同吗?

让学生利用“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得出结果,再与加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的结论。

再试:把减数-3换成正数,结果又如何呢?

计算9-8与9+(-8);15-7与15+(-7)

从中又能有新发现吗?

让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如下结论: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

归纳:由上述实验可发现,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字母表示:a-b=a+(-b).

(在上述实验中,逐步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四)例题分析,运用法则

【例】计算:

(1)(-3)-(-5); (2)0-7;

(3)7.2-(-4.8);(4)-3-5.

(五)总结巩固,初步应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你能说一说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同底数幂的乘法。

2、内容解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幂的一种运算,在整式乘法中具有基础地位。在整式的乘法中,多项式的乘法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法,单项式的乘法要转化为幂的运算,而幂的运算以同底数幂的乘法为基础.

同底数幂的乘法将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其中底数a可以是具体的数、单项式、多项式、分式乃至任何代数式。同底数幂的乘法是类比数的乘方来学习的,首先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抽象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进而通过推理加以推导,这一过程蕴含数式通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会用这一性质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2)体会数式通性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根据乘方的意义推导出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会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表述这一性质,会用性质进行同

底数幂的乘法运算。

达成目标(2)的标志学生发现和推导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会用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这一性质,能认识到具体例子在发现结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能体会到数式通性在推到结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但是用字母表示幂以及幂的运算还是初次接触。幂的运算抽象程度较高,不易理解,特别对于am+n的指数的理解,因为它不仅抽象程度较高,而且运算结果反映在指数上,学生第一次接触,也很难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回顾乘方的意义,从数式通性的角度理解字母表示的幂的意义,进而明确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理解与推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 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4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回顾与思考:什么叫乘方? an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其中a、n、an分别叫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复习问题,学生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导入,让学生动手试一试,主动探索,在自己

的实践中感受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并通过有步骤、有依据的计算,为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做好知识和方法的铺垫,同时因为关于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是在有理数的乘法中学习的,学生可能生疏或遗忘,在新课讲解之前利用这个实际问题进行复习。

2、探索新知

问题2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

25×22=( )×( )=_____________=2( ) a3×a2=( )×( )=______________=a( ) 5m×5n=( )×( )=______________=5()

(1) 探一探 观察几个式子左右两边底数、指数有什么变化?

(2) 说一说 根据上面式子的计算结果,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吗?小

组交流一下想法。

(3) 猜一猜 am×an=?(m、n是正整数)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思考结果.

设计意图:从引例到“推一推”、“说一说”、“猜一猜”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把幂的底数与指数分两步又有层次地进行概括抽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运算法则。

问题3 你能将你的猜想推导出来吗?

am·an=(a·a·﹒﹒﹒·a) ·(a·a·﹒﹒﹒·a)——乘方的意义

= a·a·﹒﹒﹒·a —— 乘法结合律

=am+n ——乘方的意义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推导过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推导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让学生认识并体验数式通性,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追问1: 通过上面的探索与推导,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同底数幂乘

法的运算性质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用文字语言概括同底数幂乘法的运

算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3、课堂练习巩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

练习1:计算题(结果写成幂的形式)

1)103×104 =

2)(-7)3·(-7)8 =

3)a·a3 =

4)(a-b)2·(a-b) =

5)a·a3·a5 =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答案。最后教师总结: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中,底数可以是数、字母或式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领会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体会底数的变化,可以是数、字母或式子。

问题4:a·a3·a5 =?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对于三个、四个······多个同底数幂相乘是否也适用呢?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将这一性质推广到多个同底数幂相乘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文字语言概括性质以及对性质进行推广的过程,促进学生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层理解。

练习2判断题(若错误,请在题后写出正确答案)

1)a5 · a5= 2a5( )

2)b5 + b5 = b10( )

3)x5 ·x5 = x25( )

4)y5 · y5 = 2y10( )

5)m · m3 = m3( )

6)n + n3 = n4( )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判断,领略“法官断案”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领略同底数幂乘法的魅力。

4、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以及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

5、布置作业

必做:课本 p105页 第9题

选做:课本 p106页 第13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