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8篇

时间:2024-06-18 10:01:26 分类:备课教案

激励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参与课堂,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8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9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面图形——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指导学生学会用直尺画角。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

4、引导学生注意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直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忆形,引角。

1、回忆再现学过的几何图形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图形,你会辩证吗?(课件依次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试摆小棒引入新课

你会用小棒摆三角形吗?桌上有3根小棒,看谁能最快地摆出一个三角形。

请大家在摆好的图形里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后看看桌上的这个图形,有谁认识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角。

二、找角

1、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上的角。

请同学们仔细地找一找,看看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举手说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说)

2、教师示范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几何形状。

大家刚才找到的角究竟是物体表面上的哪一部分呢?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指角的方法。

老师也找到一个角(出示一块三角板),它有许多的角,老师指的其中的一个,请认真看老师是怎么指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在我们数学中的`角,它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知道吗?

三、描角,想角

1、描角想角,体验角的抽象过程。

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现在老师就把这部分在黑板上描了出来。(教师描出三角板其中一个角)

现在老师把三角板移开以后,留在黑板上的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图形呢?(移开三角板)像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2、课件演示,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表面上某一部分形状是一个角。比如:房子的顶部,五星红旗,剪刀张开的这部分形状是一个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也是一个角。(课件演示实物的角到数学的角的抽象过程)。

四、学角,画角

1、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

谁来指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学习画角,强化角的特性。

我们已经知道角是个怎样的图形,为了更好地认识它,我们还需要学会把它画出来。

想想,画角的时候,要画什么?

请大家翻开书第39页看看例题2是怎么说的,想想例2那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想好的,可以自己试着画一个角。

刚才同学们都画好了,现在老师也想画个角,但老师想请全班的同学一起来帮老师画好这个角,愿意吗?

(1)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用什么工具才能画好角的边?从哪里开始画?

(3)另一边怎么画?谁来帮老师摆尺子?

(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看完老师和大家画的这个角,如果觉得刚才自己在画角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同学,现在可以再画一个。

五、演示,摆角

1、演示角从小到大,感受角的大小。

教师演示滑动角,做一个锐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请同学摆一个跟老师这个角差不多的,你会摆吗?(点击课件)

再演示滑动角,做一个直角,再让学生摆直角。(点击课件,出示直角)。

再演示滑动角,做一个钝角,让学生摆。(点击课件)。

刚才我们造出了三个角,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谁发现这三个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你们觉得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说说你们的理由。

:一号角最小,说明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小;三号角最大,说明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师生操作活动角,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

学生用活动角造角:

(1)任意造出一个角。

(2)按要求造角:老师造出一个这么大的角,你们要造一个比老师这个角要小的角。

(3)同桌互相玩玩。

3、摆角指角,深化角的认识。

请每个同学都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一个有角的图形,然后在图形中找到角,并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六、议角,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习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老师想用一个“√”来大家的表现,这个符号里有角吗?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

学具钟,纸片

教学方法:

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引入。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认识这张表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上学时间是8点20,过了8点20就迟到了。

老师引导谈话,引入新课:知道作息时间表的用处吗?

你想自己编一张作息时间表吗?(板书课题。)

二、制作时间表,探究简单的时间计算。

1、出示白纸片,安排制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制作在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表。请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讨论,分工合作,并用学具钟拨一拨。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

2、体展示汇报:请每小组选代表把你们制作的作息时间表放在投影仪下,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选出来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分析表里的内容:仔细看看这张表,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如:上午10点同学们在干什么?

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谁设计的最合理?

4、鼓励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完成书上68页的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

1、投影书第69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读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寻找答案的时间,再请学生回答。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拨钟,时针走了2圈,就经过了2个小时。

2、投影第2题

请仔细看看两个钟面上指针有什么不同?

时针和分针指的地方不同。

这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

1小时30分(90分钟或1个半小时)

引导学生说一说: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题

先组织学生看懂上面三副图的意思,先估计一下,每幅图发生在几点钟?

再联系图意认读钟面时间,填写在书上。

最后借助学具钟拨一拨,算出中间经过的时间。

要求:学生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

做完的同学在小组内订正,相互批改,给能干的小伙伴画上一颗☆。

四、拓展性学习

1、估一估:你上学时,路上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实践活动:请你在上学的时候,记录一下你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再算算路上经过的时间,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一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确。

五、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乐于探究、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准备

彩笔、白纸、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激发学习热情

活动一: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请同学们欣赏空中特技表演、

1、出示图片:飞行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飞行员在表演,有红色队和队;

我想到了红色队比队多多少人?

队比红色队少多少人?

红色队和队共有多少人?

我还想到了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学习飞行表演、

……

二、探究解题策略、

(一)活动二:寻找生活中数学问题、

1、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本上、

2、学生汇报,说明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分类、整理、

(二)活动三:重点研究11减几的算式、

1、学生汇报,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方法1:出示图片:圆片

从11个当中去掉7个,从图中看出结果是4、

方法2:出示图片:小棒

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从11根当中减去7根,还剩4根、

方法3:把11拆成10和1

10一7=33+1=4

方法4:把7拆成1和6之后再连续减、

11-1-6=10-6=4

方法5:把减数7凑成10,多减后再加、

11-10+3=1+3=4

方法6: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得出结果、

因为:4+7=11

所以:11-7=4

课间游戏:小朋友们,累了吧?咱们一起说个歌谣吧、

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三)活动四:培养思维有序性

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1-2=911-9=2

11-3=811-8=3

11-4=711-7=4

11-5=611-6=5

11-6=511-5=6

11-7=411-4=7

11-8=311-3=8

11-9=211-2=9

三、培养数学技能、

(一)看图列式(出示图片:小鸟和小鸭子)

(二)看图列式(出示图片:松鼠和小兔子)

(三)出示图片:小猫钓鱼

教师谈话:周末了,小猫欢欢和笑笑到池塘去钓鱼,它们俩在为谁钓的鱼多,谁钓的鱼少争吵呢?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它们呀!

(四)出示图片:小熊射门

教师谈话:森林运动会上,其中一项比赛是足球射门、看图回答问题,看谁填的数最多,时间3分钟、

教案点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二、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四、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探究活动:

接力赛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过程

1、以班级为单位活动、

2、教师任意说一个20以内的数,第一个学生任意说一个运算符号(加号或减号)第二个学生再说一个数,第三个学生根据前面所说计算出结果、

3、以第三个学生所说的结果作为加数或者被减数,第四个学生再任意说一个运算符号,第五个学生任意说一个数,第六个学生根据前面所说的计算出结果、

4、后面的学生照此继续进行游戏、

游戏说明

1、学生计算错误或者出的题目超出目前所学范围(例如出现19+9或者6-7这个错误)都要为同学表演节目、

2、要灵活使用这个游戏,变化着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篇6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通过知识的系统复习,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并整理乘法表中的规律,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2.在经历整理、找规律、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规律美。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与复习。人教版教材第101页第2题主要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借助乘法数表巩固乘法口诀,使得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二是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发现乘法数表中的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并感受其中的思想方法。三是运用规律。应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一些变式练习。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已系统地学习完了表内乘法,对乘法口诀基本上都已熟悉,学生基本上已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的含义,也进行了关于乘法口诀的各种形式的练习。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乘法表中的规律

难点:

运用乘法表中的规律进行填数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构乘法数表

1.出示1、4、9、16、25、36、49、64、81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9个数宝宝,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读这些数。

生读

师:这些数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乘法算式

2.揭题:今天我们要对表内乘法进行复习,板书:表内乘法复习

3.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出示空的表格

师:你看得懂这张表格吗?如果现在要把9填在表格中,你知道它在哪儿吗?为什么填在这儿?

生可能有:1×9=9?????9×1=9?????3×3=9

师:1×9=9?和?9×1=9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3×3=9呢?

师:9我们找到了3个位置,那16呢?你又能找到几个位置呢?

指名上来指一指

师:猜他可能想到了哪句口诀?

根据生的交流板书:四四十六????二八十六

师:看来有时候看到一个数可以让我们想到两句不同的口诀。

师:那你知道二八十六可以计算哪两道算式吗?四四十六呢?为什么二八十六可以计算两道算式,而四四十六只能计算一道算式呢?

生:四四十六是同数相乘。

师:二八十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

生画图后展示

师:看来二八十六既可能表示2个8相加,也可以表示8个2相加。

4.指导填表

师:1、4、25、36、49、64、81这7个数宝宝,它们的位置又在哪儿呢?你能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师:看到25,让你想到了几和几?看到36呢,你又想到了哪句口诀?

指名指一指,师课件演示7个数宝宝的位置。

师小结:看来想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些数宝宝的位置。

5.独立填写表格

出示要求:

①想一想,怎样填又对又快。

②查一查,是否已全部填对。(同桌检查)

③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师:你觉得怎样填可以填得又对又快?

指名交流,生交流师课件演示

师:我们可以一行一行地填,也可以一列一列地填。

师:现在你能独立完成这张表格吗?我们来比赛看谁填得又对又快,计时开始。

生独立填写后同桌检查。(预计4分钟)

师出示完整的口诀表

师:说说你是怎么填得那么快的?引导学生说出口诀和顺序。

师小结:看来乘法口诀非常重要,想口诀可以快速完成表格。

活动2【活动】二、探究规律

1.自主探究规律

师:刚才在填表格的时候,有很多小朋友发现了许多秘密,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谁找的.规律多。

活动规则:

①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与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2.反馈:

预设:①横着看,第一行逐渐加1,第二行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二行为逐渐加2吗?

生:第二行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

师追问:第5行会逐渐加几?

师小结:横着看,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②竖着看,第一列逐渐加1,第二列逐渐加2……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第四列为逐渐加4吗?

生:第四列都是与4有关的口诀。

追问:第8列会逐渐加几?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

师小结:竖着看,第几列就是几的乘法口诀,所以就多几。

师:原来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是一样的(课件将两张横看竖看的表格合并在一起)

师小结:不管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第几行或第几列就会多几。

③斜着看,1、4、9、16、25、36、49、64、81都是同数相乘的积。

生说出相应的口诀。

师:这些口诀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为什么?

师:斜线上的这些数都是由两个相同的乘数相乘得到的积。像这样的数叫做正方形数。

师:1、4、9、16、25、36……都是正方形数。?想一想,还有哪些数也是正方形数?

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正方形数。

3.师:认识了这些特殊的正方形数宝宝,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表格,如果以这些正方形数为界线,仔细观察斜线两边的数,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4、9、16、…、81这一斜行两边的数是相同的。

课件演示把它沿着这一斜行对折,引导学生观察重叠在一起的数都是相同的。

师:原来,斜线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是一样的,那这张表只要记一半就可以了。

4.出示乘法口诀表,沟通乘法数表与乘法口诀表的联系。

师:其实这和乘法口诀表是一样,同样我们只要记住这45句口诀,就可以计算81道算式。

活动3活动】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我们先由数想到了乘法口诀表,并在乘法表中找到规律,并应用规律填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篇8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p35《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悉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对2-6的口诀进行整理。

预习作业:

整理和复习2-6乘法口诀求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表格、画图等各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今天小鹿和同学们一起整理和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它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学得好。请同学们把你们的'预习情况反馈一下。

二、创设情境,整理口诀:

1、小鹿是个爱学习的小动物,它很想知道2-6的乘法口诀有多少句,你们知道吗?请你们同桌合作,一个背另一个数,然后交换背。(2-6的乘法口诀有20句)

2、小鹿说:“乘法口诀有什么本领呢?”你们能告诉它吗?同桌先讨论一下,再汇报。(乘法口诀不但能计算乘法求积,还可以计算除法求商呢!)

3、请你根据口诀写出两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六十八四五二十三四十二

()()()

()()()

()()()

()()()

有的口诀写出两个算式,你知道有哪些口诀吗?(指名回答,师板书)

4、小结:原来口诀的本领可真大,记住它不仅能计算乘法,还能计算除法呢。

三、用口诀,综合训练:

1、独立完成p35第1题,看图写算式。

2、指名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乘除法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4、玩气球游戏。

①(课件出示p35第2题)小鹿和公鸡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游戏规则:每次两位同学参与,一位当公鸡,一位当小鹿,小鹿问公鸡算得数并快速说出口诀。)

四、实践拓展

1、出示p35第3题主题图:

2、引导有序观察。

3、汇报你的发现。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口述数学问题,集体解答。

一、 全课总结。

六、完成《课堂作业本》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