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的读后感8篇
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主角成长和变化的思考和评价,读后感是一种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检验和提高,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孔子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孔子的读后感篇1
水,它刚强、哺育众生,向来是人们的典范。《孔子游春》这篇文章就提到了水,还被孔子称呼为“真君子”!
春季到来,孔子带领弟子们来到泗水游春。美丽的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唯独孔子心境不平。弟子再三询问,孔子凝望泗水的绿波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
孔子的一番话让我深思良久。没错,水才是“真君子”啊!它哺育众生、不求回报、有情有义、无惧无畏!这不正是真君子的体现吗?水在孔子眼中,不仅仅是司空见惯的水,也是他心中的榜样,完美的教科书。它利用这本“教科书”告诉弟子们要像水一样,有情义、乐于助人,有志向,还要善于教化洗净人们心中的污点……这也是在告诉弟子们,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美景,大好河山,也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只要善于观察,处处都是学问。这也是孔子“儒学”的教育艺术。
走进大自然,是学习知识的一种途径,也是孔子的一种教学理念。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将弟子带进大自然,感受这山水相依的奥妙,用生活教诲弟子。
水,志向宽广,百折不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大自然这本经典“教科书”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它也是一位老师!这清澈、哺育众生的水更是一名“真君子”!
读孔子的读后感篇2
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有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但是鲁国有个孔子的弟子把别人赎回来后并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而换得了人格高尚的美称。但孔子指出,由于这个弟子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赎金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回来产生犹豫。因为垫钱后去报销领奖,人们会说自己不仗义,不去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只好假装没看见,客观来讲就是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不愧为一代先贤,他能够透过看似高尚的现象看到负面的影响,从一片叫好声中看到隐藏的危害。所以,告诉我们看问题,必须考虑它对未来的.影响与负面的影响。
这篇文章还告诉了我们,凡事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事,我们必须像孔子那样在一片叫好声中道出其负面影响!做人做事都应该考虑到其对未来的正面与负面。
点评:我们看问题,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人,才有智慧!
读孔子的读后感篇3
在我们班的书角,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一本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论语》。这本书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学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言行的'书简洁生动,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
?论语》内容丰富,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作品。有这样一句话,子说:学而不思则忽,思而不学则危。意思是:只学不思考就会越来越迷茫,只思不学就很危险。告诉我们,如果读者只接受书本的知识,不知道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雷声大,雨点小。我想把它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古典文化是一个民族留给后人的精神之火,儿童是接管火炬的最佳人选。这束火炬一定会陪伴我们更好地走过自己的生活。我建议所有的学生都来学习《论语》,多读古典书籍,一定会受益匪浅,这灿烂的火光会照亮他们的一生。
读孔子的读后感篇4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五四运动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期间“批孔”思潮也曾盛极一时,而在现在,我们也可以不时地听到“新儒家”等给传统儒学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学的现代意义,成为一个思想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读孔子的读后感篇5
寒假期间,我复习了课文《孔子师法》。很有教育意义,让我感触很深。
孔子年轻时是有名的老师,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深刻。三十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离洛阳千里,孔子熬了一夜,花了几个月终于到了洛阳。见了老子,谦谦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从此,孔子天天陪着老子,随时求教。老子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孔子。人们尊重孔子和老子的知识,以及他们的品格。
孔子的真诚学习、谦虚好学深深打动了我。看着孔子,想着自己,觉得惭愧。比起孔子,我的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真的是差得很远。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看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爸爸妈妈催我学习,有时候看起来很不情愿。考试成绩好,爱翘尾巴;成绩差,爱发脾气;有时候成绩好不好都无所谓。假设这次语文考试。虽然在班里拿了第一,但是只拿了89分。这说明我还是有一些基础知识需要掌握,作文水平需要不断提高,粗心还没有完全消除。
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孔子,千古圣人,能虚心读书,我想我是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子曰:三人行必由我教。在未来,我会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追求,积极学习,努力学习,快乐学习,努力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孔子的读后感篇6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随遇而安”是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穷,行乎贫穷;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据他所处在的地位和环境泰然生活行事,不愿有非分的额外的要求和行为。当你富贵时,就要多行善事。取之于社会,用诸于社会。当你贫穷时,也不能挺而走险,做非法害人的事。当你处在未开发的部落时,就要入乡随俗。当你处于患难的境地时,要泰然忍受患难。这样的君子,没有人会生活的不自我满足和快乐。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当然也是修养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帮别人出谋和做事都要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老师的传授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身养性。
孔子说的修身是以仁为本,以“于已所不欲,勿施之于人”为最高原则。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拓展:孔子论学习《论语》名言名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7、不学诗,无以言。
1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0、有教无类。
21、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读孔子的读后感篇7
星期六阳光灿烂,我阳光从我的脚尖悄悄的爬上了我的膝盖像现在玩耍。我静静的坐在飘窗上,看着这本书——《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像把我穿越到了古代。
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子从幼年一直到死去发生过的事情和故事。有许多篇章让我深思熟虑。
而在这其中让我最受影响的是《孔子和老子的见面会》不要讲了鲁昭把孔子打发到,洛阳去观光。好学的孔子,觉得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那在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所以孔子就非常开心。老子一听说孔子来了,便套上车到郊外去迎接他,又叫他的仆人打把路打扫干净,孔子也照当地的礼节,从自己的车上下来,把见面礼大雁捧着送给了老子,老子比孔子的年纪大的多,那个经验与阅历也丰富的多,所以孔子觉得这是对自己极其有益的,孔子就在许多方面问老子一些问题,老子也按照真正的答案回答给孔子,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甚至孔子最懂得礼数方面也向老子请教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就要就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的跟他说:“听说有钱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得有道德的人,送行的时候是赠送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老子老子叮嘱了孔子许多,孔子深深地玩味了,老子的叮嘱,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从这里我知道孔子真的非常的好学。也知道了孔子很会虚心向别人请教。从最后一段话,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我也知道了,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是很高的。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要虚心请教,才能懂得更多知识。
读孔子的读后感篇8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孔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长之,他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影响很大,作者李长之用最浅显而轻松的文字,把孔子一生的基本轮廓为我们生动的勾画出来了。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他们还是殷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可不幸的是,孔子只有三岁,父亲便亡故了。孔子很喜欢唱歌,他最满意的歌是:《韶》。他说:“我已经听到并看到最好的了,再有其他音乐,我也不想享受了。”孔子大概在30岁的时候,收了第一批弟子,有:颜渊,他的父亲是颜路;子路,他只比孔子小9岁……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孔子就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
孔子是个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这本书写了孔子的一生,很有意义,大家也买一本看看吧,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