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决战观后感6篇
观后感可以为观众提供作品的精神内核和思想深度,让他们对作品的思考有更多的方向和层次,一篇好的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揭示电影中隐藏的细节和潜在的意义,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大决战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观大决战观后感篇1
电视剧《大决战》拍得好,是真的好,不同于以往的题材剧,机械地告诉观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本剧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小人物身上,从小人物身上去感受人心向背,一个小人物改变不了什么,但正是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创造了历史。
1、五子登科:国民党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级
抗战刚结束,国民党各路大员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五子登科:车子票子房子女子孩子。
有评论认为这是国民党的信仰空虚造成的,隐者认为不对,国民党还是有信仰的,就是拜金。既然咱们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层,那么我们保卫的人在做什么呢?盘剥百姓,巧取豪夺,对吧?
那么,我们自己当然可以这样子做啊,大家是一家人,凭什么你孔氏家族可以在上海囤货居奇,你刘峙司令淮海战役的时候还用军车给自己运货,我们这些卖命打仗的不可以多贪多占呢?
士兵吃不饱饭,长官还在儿女情长
士兵吃不饱饭,长官还在儿女情长
2、攘外必先安内,这次蒋介石自己忘了
抗日的胜利,使得蒋介石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也许是乱花迷了双眼,蒋撕毁双十和平协定,迅速失去了民心。
可是蒋介石就犹如西楚霸王一样,只有共主的名,却无共主之实。今天桂系与美主子眉来眼去,明天张灵甫被围就是等不到援兵,自始至终没能握紧自己的拳头。
锦州战役最关键的时刻,竟然是蒋介石去恳求傅作义出兵,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就这灵敏度极低的鼠标,怎么可能赢。
3、为别人卖命还是为自己拼命?
乔三本,本来是国民党的兵,却在看遍了国民党上下的腐朽后,成为了一名人民子弟兵。
刚开始,他以国民党的价值观来对待一切,打不过就投降不算丢人,因为在国军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反正发财的是当官的,和大头兵没关系。
可是,乔三本不断地被身边的战友感染着,开始体会到人民军队的信仰和价值观。
4、精诚团结,不是靠嘴说的
范汉杰在汇报工作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共产党敢于打锦州战役,就是赌定了国民党内部不可能精诚团结。
国民党内部不是没有明白人,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都知道团结力量大,都知道长官报必死之决心,兵必以勿生还之勇气尽忠,可是,长官却只知道发财。
再多的眼泪也哭不回将死之人,即使一时一地取得胜利也无济于事,共产党越打越多,人心在共产党这里。
谁会去给长官尽忠?
谁会去给长官尽忠?
5、百姓不信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
蒋经国申请去上海打虎,想挽回失去的民心,最后也无疾而终,因为打虎不能打自家虎,比如孔二小姐。
反腐只有决心,没有行动。国民党的无能,更是加速了各大家族的强取豪夺,因为大家看到了你的力不从心。
金圆券一天一个价格,一个小时一个价,再强大的宣传机器也没用了,人心就此就散了。
“因为当时只有在上海销售黄金,各地的军队军官开着车子载着军饷到上海来运回黄金,金融家、工厂主、商人都持币到银行抢购黄金,有手段的官僚政客乘机浑水摸鱼,大发国难财,全国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强烈推荐这部电视剧。该剧从农民、国民党士兵、学生等各个角度,细致地展现了大决战背后的人心向背。
七十年过去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强国,航母下海,卫星上天;
下一个七十年,更加自信的中国人,还会创造多少奇迹,就让吾辈来回答吧。
小编推荐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呀!观看了《大决战》后你就知道了,当然了很多爷爷奶奶他们体验以前贫苦的生活,他们也会偶尔在你耳边说起以前生活是什么样的,你观看了《大决战》就清楚了,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决战》红色电视剧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x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x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x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学校要组织我们观看一部战争片《大决战》,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通过电影重温当年的这场战役,真有些热血澎湃啊!影片通过恢弘的场景,再现了1940年在山西我八路军以破坏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据统计,参与作战的中国军队总计达到105个团,因此命名为“百团大战”
影片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酷、狡诈,一面的诱降蒋介石,一面又对成都、重庆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实施大规模轰炸,手段极其残忍。“东方慕尼黑”的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为了打破日军在华实行的“囚笼政策”,我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左权任副参谋长,率领我八路军同敌人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4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影片中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怎能任人宰割?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的形象,通过刻画彭德怀总司令,左权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运筹帷幄,英雄胆略。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给了八路军战胜敌人的勇气,八路军不愧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这部经典影片《百团大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的抗争、牺牲换来了今天和平时代幸福的生活,每天迎着和煦的阳光,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读书,憧憬未来,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珍惜和平,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要做就做新时代的领跑者!
虽然才看了两集,但是这部剧的特点我觉得已经可以总结了,就是一个“大”字。大制作、大叙事,旁白时配的影像有老电影、甚至还出现了当时留下来的历史画面。
旁白配这种画面无疑很符合该剧的定位
演员们的演技还是很在线的,很多熟面孔。可能是因为主旋律的关系,虽然我打开了弹幕却没有看到飘来的文字。那我就在自己的文章里写一写演员梗了。(解放战争的大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不存在什么剧透的问题。)
该剧一开始的画面便是在飞机上,背景交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亲自赴重庆谈判,飞机上的人有毛泽东(唐国强 饰)、张治中(吴晓东 饰)。吴晓东是央视《三国演义》中孙权的扮演者。
又见面了,又来谈判了~不同的在于这一次“孙权”说了不算
之后的重庆谈判不多说,蒋介石(王劲松 饰)登场,王劲松老师的外形塑造还是很贴近人物的。能听得出来王劲松老师在说话中有意识地会带一些浙江口音出来,后面宋美龄(刘涛饰)也是如此,大概是为了更贴近人物。不过本剧里毛、周、朱都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蒋、宋两位的口音个人以为没什么必要。
第二集前几分钟林彪(于和伟 饰)出场,看来于和伟老师是要演遍天下英雄来对得起那句“天下英雄,唯我一人耳”。
“荀令君”和“曹丞相”这回可成了不死不休啊
剧中截至第二集播完,出现了几位小人物。战士武雄关、妇女主任王翠芳,这俩是一对儿准备结婚的情侣,因为战争不得不分开。后续剧情中应该会有不少这二位的戏份,不知道是真有历史人物(原型)还是艺术加工的成分更多。
网上没有搜索到这两位同志的相关简介
辽沈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参与人员肯定会出镜,“东北野战军”的负责人林罗刘暂时只出来了林,不过随行参谋人员已经登场了。
?觉醒年代》里的张丰载大家还有印象吧?总是给陈独秀先生使坏的那位,在本剧里便出演王继芳,直接归林彪(于和伟 饰)领导。我觉得这里导演选角很有可能是故意的。
?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在辽沈战役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已心无斗志。这天,华东野战军某部从国民党起义部队的防区悄悄进军,及时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将其围住。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要地宿县。
国民党危难之际,蒋介石要求已经身患重病的杜聿明回到徐州担任总司令。这时,解放军几路兵团逼近徐州,淮海大战一触即发。1948年11月16日,**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苏轼等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华约。
经过十几天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12月底,黄维所在的团又在双堆被围困。蒋介石的高级顾问陈布雷看到形势已经过去,就自杀了。蒋介石为保实力命杜聿明弃徐州南下与黄维会合。
我军早有准备,将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黄维兵团被全歼。为稳定傅作义集团,**军委决定两周内不最后歼灭杜聿明部,同时发动政治攻势和心理战术,瓦解敌人。
1949年1月初,华约和东野开始分离包围傅作义的团,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的团发动了总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歼,杜被俘。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
这部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详细地描述了解放军的指挥和勇敢。许多
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
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作为国民党统治核心的北京和上海,完全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之下。
大决战是非常值得观看的,在观看后相信心中有很多的感触,有很多的感受,此时就可以写篇观后感,把自己心中的感想分享出来,那么大决战观后感怎么写比较好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500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凝望着如今波澜壮阔的中国,心中仍然能够听到那些向往美好的声音,有如横扫九州的滚滚春潮。面对一个个新的时间节点,我们在畅想未来的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去。因为“过去”一直是“未来”的线索,我们只有时时回望过去,才能找到持续前进的动力。
电视剧《大决战》向我们展示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最后三场“决战”,也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
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全国人民都翘首以盼和平的到来。但是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没有倾听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呼声,悍然发动战争,让全国上下再次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环境之中。于是,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在三大战役中,呈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舍身取义、不惧生死,只为解放全中国的老百姓,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日子。正是在解放军战士的大无畏勇气震慑之下,国民党官兵节节败退。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有很多的解放军事迹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民永远铭记:梁士英不惜用身体堵住出口,使爆破筒成功地被塞入地堡;八连战士在吃完最后一顿饭之后,所有人都牺牲了,阵地上留下了刚刚吃饭使用过的碗;马庆和李大江本来是对冤家,但是他们在“同生死、共患难”中相互谅解,在眼瞎和腿断的情况之下,仍然共同守着一挺机枪,战斗到了最后时刻……我们只有在如今保持“团结奋进”、“勇往无前”的精神气概,让中国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才能够祭奠那无数舍身成仁的亡灵,才能够抚平这“大决战”给中华大地带来的痛楚。
在电视剧《大决战》当中还向我们展示了军民完美配合的场景。老百姓组成一支支民兵队伍,挖战壕、埋地雷,找准时机袭击国民党的部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三大战役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这部电视剧还向我们展示了毛泽东与人民群众日常交往的场景。毛泽东具有亲民的形象,他在西柏坡和乡亲们一起聊天、剥玉米,这更是始终鼓舞中国共产党员需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见证三大战役的光阴之箭已经穿越年轮,抵达2021年。回想那三场的战役,这是永不过时的热血故事。它是过去,它也是现在;它是历史,它也是未来。
?大决战》告诉了我:历史的逻辑就是人的逻辑,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就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如今,全体中国人民正在从过去不断吸取力量,让自己努力地跟上时代的脉动,始终铭记“正义”、“爱心、“良知”。而这也正是激荡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
?大决战》,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历史战争电视剧。 几次的泪目,已经不能再多说了!新中国来自不易,和平来自不易!
人民解放战争,让我深刻地了解了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更多的故事。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刘少奇,司令员刘邓大军,粟裕大将,林彪,陈毅,彭德怀,聂荣臻等历史课本的必背人物。这次一部电视剧了解多了[允悲]三大战役,每一场都拍得很精彩,很清晰,战争中士兵的英勇作战很感人很振奋很血性;后勤的工作也拍得很自然真实,担架队,医疗人员,文艺团,炮火纵队,炊事班,测绘队,还有民兵和群众支援队,这些都编进故事,很真实而且很近距离得演绎给当代人看。也很多地讲了被俘虏的士兵,从做国军士兵贪生怕死到做解放军不畏牺牲的转变的故事。最大限度还原历史,远近的人物故事都让人看得振奋不已。
?大决战》绝对是一部历史好片!虽然现在已是和平年代,但是学习战争历史也可以以史为鉴,值得把战争的智慧用于生活,实践!
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战争,无数战士牺牲了,他们靠着坚定的信仰和理想守护着我们宝贵的家园。每一寸天,每一寸地,都有人来守护;每一寸心都将人间正道浇铸!他们就是岁月的勇者!是永远的丰碑!
今天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中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学习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完后,我又上网查看了辽沈战役的的相关内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种种细节。毛爷爷和战友们开玩笑,一点架子都没有;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战壕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而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内部变得混乱,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相比之下,毛主席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时,运用管理的艺术,在不影响局势的情形下,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我们要始终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电视剧《大决战》刻画了解放前那段年月,将那个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建立一个平等和平的新中国的时代再度重现,看着这些画面,心中自是感慨万千。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的一些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决战》:今天先来说说纯爷们武雄关,一个人战斗到最后一人,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另一群男人的血性!
武雄关是山东人,有山东人的粗犷和豪放,敢作敢当,敢冲敢拼。他以前所在的连队和杜聿明的国民党军遭遇,损失惨烈,只剩下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为了寻找其他兄弟部队,武雄关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九死一生!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死守阵地的九连。
因为连续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九连阵地硝烟弥漫,牺牲的牺牲,光受伤的就有一大半,见到武雄关时,这些人眼神空洞无神。
原来这些士兵是国民党受降部队,面对冲过来的敌人,临危受命的武雄关虽然大声呼喊让大家往上冲,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动。
没有人动那自己就第一个冲上去,武雄关左冲右突,打死了不少敌人,他自己也被子弹击中,而下边这些“兵”依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动于衷。
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武雄关把仅剩下的两枚手榴弹缠在手上,嘴里大喊“九连的战士们,我是共产党员,你们不敢往上冲,我今天就做给你们看看,……”
武雄关扛着战旗,真的一个人往前冲,敌人的炮弹落下来,他被炸断了一条腿,还是咬着牙往前走,对面的国民党兵已经吓傻了。
最后,武雄关倒了下去,而红色的旗帜仍然屹立不倒,人在阵地在,人死阵地依然不能丢,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血性和无坚不摧的信仰。
看到武雄关牺牲,这些国民党受降过来的战士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发起排山倒海的攻势。
一个普通战士,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对祖国的爱唤醒了另一群国民党受降部队的血性才是第3集最大的看点。
纯爷们武雄关,为你点赞。
2021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群众路线 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
什么样的电影是无法复制的?一种是极端完美,另一种是极端复杂。《大决战》就是后者。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中央授意,倾“八一制片厂”全厂之力,动员上万名职业军人,拍摄将近一年;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些革命领袖们——也就是电影的主角,有些还都健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们不少是亲身经历了这场决战的。这些因素的叠加更造就了大决战的不可复制。
我党在拍摄大决战影片时,是将其当做文化事业传之于世。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起用了大量的特型演员,形神兼备;精心打磨台词,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人物,不容有任何歪曲。这样的电影可谓空前绝后,让我们有幸穿过时间的云雾一睹革命前辈的风采。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辽沈战役中的配水池战斗。在围攻锦州战役中,配水池是解放军主攻方向上最坚固的据点,敌军人数超过800人,他们以主楼为核心,加上十几个明暗地堡,外围还有铁丝网和战壕环绕,甚至狂妄地在外墙上粉刷“配水池是第二凡尔登”的标语。
进攻部队从上午一直战斗到傍晚,最终全歼守敌,然而我军进攻部队八百人中仅剩六人能够站立。最初发起进攻的一个排一冲进战壕就被敌人埋设的航空炸弹全部炸死,2米深的战壕躺满了尸体,很多重伤员来不及运下去就活活流血而死。炊事员做了几百人份的猪肉炖粉条送到前线,可已经没有几位战士能够进食了,炊事员只好哭着把饭菜洒在阵地上。在历史上,后续赶到的部队电话报告上级:“无需工兵支援,战壕已被烈士遗体填平。”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多么顽强坚韧的革命精神。无需任何多余的修饰,革命先烈的故事就是一幅壮丽的诗篇!
我党战士正是有着如此强大的战斗意志和解放全民族的决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军战士都非常清楚他们为何而战,他们手里的枪应该向谁瞄准,他们的胸前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而战斗!
影片没有生硬的说教,是对真实历史的展现。在进攻上海市区时,为了不伤及无辜的老百姓的战士们,宁可承受更大的伤亡也坚持不使用重型武器;为渡过天津的护城河,许多战士跳入漂着碎冰的水中托举浮桥,很多人再也没能爬上来;在塔山,为了防止国民党军增援锦州,守军将士战斗到阵地只剩最后一人;老百姓们为了支援前线的物资,冒着轰炸推着独轮车赶往前线。这些场景让观众 身临其境地看到我军强大的战斗意志和得到广泛的群众支持的原因。
反观国民党军队,其中也不乏军事天才和有能力的统帅,在抗日战争中也指挥过昆仑关大捷之类的精彩战役,那为何最终会一败涂地呢?用古人的话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国民党的士兵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国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内部纠纷让蒋介石也疲于应付,政令不能上传下达,派系林立,鱼龙混杂。没有共同的理想和战斗目标,再优秀的将领也没了必胜的决心。
我们这一代人离战争已经十分遥远,然而观看影片,情到深处,我还是不自觉流下眼泪,被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我深知真实的历史比影片表现得还要残酷数倍,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纵观当今世界局势,水面上面风平浪静,水面下暗流涌动。我们的民族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我们这代人更应发自内心地呐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七十多年前革命先辈用鲜血书写历史解放中国人民;现在轮到我们青年人挥洒汗水建设日益强大的祖国!
这部电视剧已经播放了一半
整体的画质、摄影、色调也是电影级的,张张截图出来都是可以成就一张大片。制作团队的功夫是到家的。
故事从好几条线描写了大决战。
我军总部,高层,现场指挥,战场战士,解放区百姓
国军总部,高层,现场指挥,战场战士,当地百姓
清晰的两种对比。
通过每个人物的塑造,不同性格人物行为的展现,体现我方积极的态度,大无畏、乐观的革命精神。
同时,没有过分的丑化国民党,通过人物关系、势力范围,人物性格,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非消极的。
团结面对散沙,结果也可想而知。
演员的刻画非常到位。
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是性格鲜明,大家都有各自的追求、立场和背景。
于和伟的林x,比电影版的看着让人舒服,虽然可能不够切近真实人物,但是是符合剧情的。
王劲松的蒋x,刻画得很生动,很勤勉,但目标和方向确实错误的,所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尤其让我惊艳的是苏青,作为旧社会出生的妇女,也是苦水里泡大的青年。这个虚拟人物,选择了女性。非常了不起。
新中国对于女性的救赎是翻天覆地的,非常了不起。她可以像男人一样工作,她可以组织工作,她可以领导男性。
这条人物线的铺设的确巧思。
电影《大决战》包含《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3部,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运筹帷幄,英雄胆略。有关大决战观后感有哪些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视剧《大决战》观后党员感想,仅供参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从《大决战》中汲取前进动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发扬攻坚克难的坚强作风。原本处于劣势的中国共产党能在短短几年内扭转战局,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国民党军队,依靠的除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外,还有解放军将士们顽强作战的战斗风格。新时代新气象,新时代新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解放军将士奋不顾上、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斗志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争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一支铁军。要从《大决战》中汲取“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力量,面对挑战敢于亮剑、身先士卒,面对困境敢于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对认准的事情、再险再难也要干,对下定决心的事、再苦再累也要干,做到不怕事、敢担事、敢做事,努力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成绩。
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为了中国人民的和平,毛主席秉持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不惧个人生死,勇担责任,力排众议乘机率团亲身赴约国民党的“鸿门宴”,这便是一名共产党员践行人民利益至上的真实写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和平年代虽少却了轰轰烈烈为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舍生取义,但仍应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贯彻。党员干部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在群众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遇到危机时挺身而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在“第二个百年”的“赶考”路上奋勇前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有时候我们会经常自嘲:“人民教师表面风光,内心彷徨,成就难有,郁闷经常,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我们头戴八条禁令,脚踏三条底线,肩扛各种考核指标,短期内,我们完成了由主导型向服务型弱势群体的转变。我们的口号是,“学生虐我千万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不向国家要待遇,不给领导添麻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扬老骥伏枥的精神,坚决不退休,干到100!”看,我们老师还是很会自得其乐的嘛!玩笑过后,我们不仅要问,难道这种状况就是当初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吗?还是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我们最初的梦想——用一己之力,改力所能改之事。我很喜欢一首歌的歌词——如果梦想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被歌词里对梦想的坚持所深深的打动,我们又是否坚持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最初的梦想呢?我是惭愧的,因为我知道我做的远远不够,可是我们身边却有这样坚持梦想,并且实现梦想的人。
她就是河南最美教师——来自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的刘文婷老师。从小生长在教师家庭,童年时期就耳濡目染了教师的光荣与神圣,学生时代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选择工作岗位时又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特殊教育的行列。工作第一年,刘文婷老师就拿到了洛阳市特教音乐优质课一等奖,一些普通学校认为她能力突出,想调她过去,刘文婷没有答应,她从未想过放弃对智障教学的探索与追求。
正常孩子几分钟能懂的问题,这些孩子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很多孩子话都说不清楚,路也走不稳,更别说上音乐、舞蹈课了。每个音符、每个动作刘文婷都要千百遍的教,难度可想而知。但她从未放弃,对于这些孩子她总是充满了耐心,她教他们发音、说话、握笔、写字、唱歌、跳舞、洗衣、叠被、系鞋带......11007年她带领6个孩子到香港参加弱智人士舞蹈大赛取得季军;2006年,她组织25名学生成立了河南省第一支“智障少年军鼓队”;20_年她的学生王启升在希腊雅典特奥会乒乓球混双比赛中获得银牌......常常有人对她说:“你真了不起,能教好这样一群孩子。”刘文婷微笑着说:“我是无法拒绝这些无辜的生命啊!”其实我想说的是,她只是一刻也没有忘记当初自己投身教育事业时的梦想。如今,25年过去了,当年的同事如今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她已经由当时最年轻的教师成了现在教龄最长的,也有一名教师成长为特教领域的专家。
20_年9月6日,她领着一群特殊的学生走进了省人民会堂隆重、璀璨的领奖台。评委会授予她的颁奖辞——“残缺的世界,因你用心修补而健全,无辜生命怎忍拒绝,只此一念,你不曾有悔。守护‘折翼天使’,你也成为了天使!”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从激昂雄壮的《国际歌》,到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起来”、“起来”,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心声,唱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00年来,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到繁荣发展的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地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
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在封建旧制下,人民群众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尊严沦丧,即使100了封建帝制,中国人民仍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遭受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般的屈辱。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首位,打败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打土豪、分田地、当家做主人,改写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挺直腰杆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完成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
党带领人民“富起来”。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其时经济瘫痪、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艰难,同时还面临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围堵。在内外交困、一贫如洗、举步维艰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安定有序,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群众过上了有里有面、有滋有味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百年。近期,一大波有关庆祝建党百年的电影、电视剧、戏剧及纪录片等纷纷上映。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剧作,不仅能够很好地学习党史,还能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有更加坚定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电视剧《大决战》观后感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党百年献礼剧《大决战》,自2021年6月25日在央视热播以来,迄今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了,剧集也已经接近尾声了。网络上对于此剧的热议,从开播以来便经久不息,许多观众认为:该剧道出了我党我军对决蒋军取胜的关键是,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军战略战术已经达到甚至远超对方,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已经是压倒性的,大势所趋。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是有些片面,笔者认为,从《大决战》中可以看出,人心的聚散,才是敌我双方决战胜负的根本因素。
一、我军之胜: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抗日战争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最后得以取得胜利,全国上下一片欢呼,久经战乱的中国人民渴望获得长久的和平,再也不要战争了。为了争取和平,对外展示我党我军护航和平的决心和意志,党和军队主要领导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来到了蒋家王朝临时陪都重庆,与老蒋进行了谈判。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毫无和平谈判的诚意,只有借着和平的幌子包藏祸心,蓄意发动内战,以战争的方式消灭其独裁统治的障碍,所以这次重庆谈判注定难以实现全国和平的事实,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全国人民渴望长久和平的希望在反动派发动的内战炮火中破灭了。
我党我军顺应民心,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反动派发动的攻击予以坚决反击,在发动广大人民、依靠广大人民参战的基础上,发起一场全民战争,让反动派陷入全民战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者最终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失去了之前拥有的一切优势,为失败所裹挟。
剧中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个解放军战士要去拼死冲锋,被他的排长(或连长)拦下了,说:“你俩哥哥都牺牲了,你不能再冒险了,留下来。”可是,小战士大义凛然地说:“我活着就是为了解放受苦受难的乡亲们,只要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死怕个啥!”于是,他挣脱别人的阻拦,视死如归地向敌人发起了冲锋,不幸倒在了胜利的曙光中。当他的老爹欲哭无泪地看着他的墓碑时,他活下来的战友们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就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义无反顾地将三个儿子都送上了战场,而且都牺牲了。老爹欲哭无泪,心中岂能没有悲痛?只是,他明白,只要全国人民获得解放,受奴役受压迫的贫苦人民得以翻身做主人,再也没有地主官僚的欺辱,孩子们的血就没白流,死的就值得!
我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赢得了民心,贫苦人民纷纷拿出自家的一切支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竭尽全力支持我军。所以,时任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心齐,泰山移。有了人心的聚合,就为战争的决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蒋军之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蒋军之败:勾心斗角,人心散尽
反动派最初在战力上是占据优势的:美式装备、德式装备,大量美国的援助,军队数量也远超我军。那最后为何惨败呢?
剧中给出的答案是八个字:勾心斗角,人心散尽。
当黄维兵团被围,胡琏找他们的蒋“总统”要援兵时,老蒋见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到了,便将十万火急的胡琏晾到一边,去见美国大使了。老蒋操心的还是美国军事援助的事儿,其他的先放置一旁。
剧中,民国副“总统”李宗仁对白崇禧评论当时蒋军上层的领导人和将领时说出了频频战败的原因是:他们贪生怕死,只想升官发财。
将领们只顾自保,无法协同作战,他们操心的不是战场的胜负,更不是所谓“党国”的大局大势,而是自身的利益。只要有可能损害自身利益,就坚决不干,哪怕老蒋亲自出面催促也不行,催促的最后结果只能是他们之间推诿扯皮,还有拖延、拖延、再拖延。在出战取胜方面,他们或许没有多大的能耐,但是找借口敷衍搪塞却是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会找、一个比一个会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蒋军这边,军政要人的贪腐之严重,即使是能人陈诚,哪怕是蒋经国出面,想力挽狂澜也压根办不到。犹如一只大虫,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已腐烂不堪,俨然病入膏肓了,想起死回生,只能是痴人说梦罢了。
辽沈战役时,老蒋亲自打电话让卫立煌出战,支援锦州范汉杰,卫立煌却不出战。派杜聿明去沈阳,催促卫立煌出战,卫立煌还是打哈哈。因为,卫立煌已经看清了形势,无论自己怎么热心出战,胜利也不会属于“党国”了。反动派的丧钟已经敲响,只是时间问题。自己出战,只会让更多的人死亡,于事无补。所以,当我军即将解放沈阳时,看清形势的卫立煌毫不犹豫地坐飞机跑路了。
淮海战役时,老蒋亟需傅作义出兵南下,解救徐州,但是傅作义不想做蒋家王朝的殉葬品,找各种理由就是不出战,坐视战场形势愈发不利于蒋军。猪将军刘峙在徐州只知道吃喝玩乐,所谓的军事指挥权尽管握在手中,却不作为,还怕担责任,有事就将球推给自己的“学生”杜聿明,自己撇的是干干净净的。
追剧至此,突然间发现:原来“总统”蒋某人是如此的可悲,自己的军队都不听自己调度了。蒋某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军阀,他的下面有更多的小军阀,小军阀们只会考虑自身的私利,心里、眼里根本没有什么“党国”的大局大事。只要能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的啥事也懒得管。国家军队,已经堕落演变为私人武装和割据势力,那么这战争还有什么胜利的希望?能打就打,实在不行了他们就起义、投诚。至于说是去给谁解围,将自己的军队往火坑里送,谁会干这样的傻事?所以,援军去解围反而被围,再派去援军,走走停停,虚报战果,唯恐与对方交战,结果又被围住了。打来打去,蒋军这边已经像一盘棋,下成了死局,谁也解救不了了。
人心已散,一切皆是云烟,风过处,倏尔不再见了。
三、人心向背:小人物,大世界
剧中的几个小人物,最能说明“攻守之势异也”的大问题。民心所向,才是大势所趋。
王翠云本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姑娘,为了找她的男人武雄关闯入了我军队伍,后来加入了人民军队。可是,武雄关却在战场上死在了乔三本所属的反动派军队枪下。按理说,乔三本和王翠云算是结下了仇恨。但是,后来乔三本在军中混得不得意,被长官欺辱,一心想要逃跑回老家。当他逃回家中时,发现母亲、妹妹都被迫悬梁而死,找地主土豪报仇后,出走。后来加入了人民军队,与王翠云成为战友,并肩作战。
乔三本,作为反动派军队士兵,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见到长官见财起意,诬陷有钱人为逆党分子时,心有不忍,劝长官见好就收、差不多就行了。可是,这正义的言行让他遭到了长官的毒打,为行伍中的士兵所耻笑。这说明,当时在反动派军队中,敲诈勒索、杀人越货已经是家常便饭,他们早就不想着什么报效“党国”了,只想自己升官发财,连乔三本这样稍微有点儿良心的人都容不下了。见此,本就贪生怕死的乔三本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没有前途,要么在战场上充当炮灰被杀,要么被军中的“自己人”害死,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跑吧。在我军中,他逐渐增长了见识,得到了磨炼,迅速成长起来,最后为了掩护王翠云的物资运输队撤退,与追击的反动派军队战斗至最后一刻,牺牲了。
王翠云有个弟弟叫王翠山,后来也加入了党组织,是淮海战役中蒋军杨伯涛军长的部下。王翠山积极策反杨伯涛,让他认清形势,主动起义。杨伯涛也不是个傻子,他深知蒋军中的积弊太深,寄希望让别人来援救自己出去几乎不可能。因为他本身就是跟着黄维来解救黄百韬的,其结果呢?黄维兵团走走停停,白白贻误了解救黄百韬兵团的最佳战机,非但没能解救出他们,自己也被围住了,现在是插翅难逃,前途堪忧。正在杨伯涛犹豫之际,胡琏到了,让他重新恢复了些许的信心,王翠山也因此被害,成了牺牲品。
与乔三本一样,丁大胜原先也是反动派军队中的士兵。他在军队中被人耻笑为“大窝囊”,虽然名字为大胜,所在部队却屡战屡败,被人视为“克星”,克死了班长,克死了排长,克死了一大堆人。他在军中被讽刺的抬不起头来,是个被人欺辱和耍笑的主儿。一次,扛旗的士兵战死,没人愿意接班,因为扛旗的总要冲锋在前,战死的几率比其他士兵要大得多。众人推出了丁大胜,丁大胜吓跑了,又被追回来。他为了不扛旗,将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送给上级,企图通过贿赂来打通关节,让自己远离死神。可是,上级却太精明了,收了钱以后,只说是先暂时替他保管,扛旗还是他的。垂头丧气的丁大胜只好扛旗出战,却在一次战斗中成为我军的俘虏。丁大胜在我军中改造得很好,成长得也快,最后扛着红旗出战,为了将旗帜插到敌人阵地上而英勇牺牲。
林稚文本是一个学生,与张婉心是恋人。张婉心思想进步,受我党影响较深,劝林稚文不要参加反动派军队充当炮灰,但是没能成功阻止他。由于战事吃紧,反动派军队损失严重,作为新兵的林稚文,也将被派上战场。正在此时,林稚文与张婉心的书信往来被人发现了。内容是张婉心劝林稚文弃暗投明的。因此,林稚文被捕入狱,并时刻有被处决的危险。他的母亲为了救他,变卖了家里的田地、房屋等家产,最后将他从鬼门关给赎买了回来。这一刻,那些得到好处的所谓“党国”栋梁们再也不说林稚文是什么逆党分子了。
出狱后,林稚文的母亲想送他出国躲避国内这残酷的现实;可是,临走时,他发现自己曾经的同学、战友被反动派长官拿枪逼着去枪毙“逆党分子”。年纪轻轻文质彬彬的同学何曾干过这杀人的勾当,吓得瘫坐地上哭起来了,可反动派长官还是逼着他开枪射击。见此,林稚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留在国内,不顾母亲的反对,去了北平,去找张婉心,开始了自己崭新的人生。后来,他加入了党组织,成长为一名地下党。
电视剧《大决战》气势恢宏、场面悲壮,既有大场面的逼真表现,又有小人物的精细刻画,以小见大,深刻揭示出了蒋家王朝的不得人心、必将覆亡,我党我军顺应民心、必然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一部精彩、厚重、成功的建党百年献礼剧。
蒋介石到最后也没搞明白自己为什么败了。
这段时间天天追剧《大决战》,有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比如吴雄关、丁大胜……有时候热血沸腾,有时候大快人心……
以前上学的时候有说蒋介石是运输大队长,据说美国援助蒋介石的武器装备实际上是变相的送给解放军,通过电视剧的表现一点不假,连美国政府都对国民党军队的表现非常不满(美国援助蒋介石当然是出于利益需要),但后期都是爱理不理的,比如宋美龄第二次访美跟抗战时期所受的礼遇就完全不同。
蒋介石当然也看到国民党已经不得民心,确不想去改变,当然他可能也已经无法改变,因为那时候的国民政府已经病入膏肓。
在军事上,美国国务卿也是是二战时期的名将马歇尔对蒋介石的评价是最烂的军事指挥家,这一点通过电视剧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重用,该放手不放手,关键时候横插一脚,葬送自己的军队又全怪罪将领……
有时候看着电视剧也觉得蒋介石挺可怜的,当然还有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代表。
共产党确实了不起,打仗都可以不用关心后勤保障,因为得民心,群众会自发的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把能用的东西无偿提供给自己的军队(比如拆门板),运送粮弹等等,国军就没有这些待遇了。
所谓得民心着得天下,共产党因为得民心所以,用百年时间带着我们走向复兴!
这个炎热的夏天,从六月份的某个夜晚开始,直到一个月后的今晚,我都在热烈地追剧,每夜都守在电视机旁,满怀期待地盼望《大决战》的每一集。
今晚,《大决战》完美收官了,简直就是不吐不快!
在观看的最初,我就被人物的扮相深深吸引!真是太像了!众多重要历史人物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林彪、蒋介石、傅作义、杜聿明的扮相都超级形似甚至神似!足以见得制作团队的用心良苦!
更为重要的是,我特别想在在此部电视剧中找到我心中的答案,为什么差距如此悬殊的两支部队的生死对决中,以弱胜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是足够强大的,蒋拥有800万军队,军官大部分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军队也是美式装置,大炮、飞机、坦克……两相对照,共产党只有127万,且尽是钻山林的泥腿子,是上不了台面的小米加步枪……
一个政党的坍塌往往不是源于外部的攻击而是起于内部的涣散与腐败,这部剧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国名党内部的官员们党派林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军统、中统、保密局轮番上阵,每遇到战争就有人争吵不休,有军官生怕自己的部队参与战争而削弱自己的力量而退缩,没有统一的信仰,没有为民着想的理念……
孔子曾对子贡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两千多年的孔子就深刻阐述了道理:令一个政党得以生存的就是信仰,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信仰就是为民服务!以人民至上!从最高领导人下至普通的军人,都有着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这,真是让人感动甚至震撼!
以弱胜强,最终强大无敌!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军一共歼灭国民党军804万,加上收编的土匪军100多万,共军一共歼灭国军1000万。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蒋介石在南方的一角里伏案久立,眼角的泪水闪烁……
从此,新中国开启了新的征程……
近期,电视剧《大决战》在央视一台热播。这部剧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经过,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同时也展现了敌我双方在战略部署、人员调动、军事配合等方面的不同。这部剧的剧情非常吸引观众,战争表现得也非常悲壮与残酷,它将我方将领誓死守卫阵地、不怕牺牲与流血、军民团结共克敌人的革命斗争精神进行了彰显,同时也将敌方贪生怕死、固步自封、与百姓为敌、溃不成军的形象和心理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我们就能够清楚地得知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在这部电视剧中,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就是“塔山保卫战”一战。一个小小的塔山,解放军为了全局而誓死守护,哪怕只剩一名官兵,我们也不能把阵地丢掉,这是一种豪迈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从最高将领到普通一兵都深深地拥有。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精神的支撑,我们才能屡战屡胜。我们才能在面对敌人的强大武力攻击和威胁下,饱有持续的战斗力。这就是一种生死守护阵地的精神。这也是坚决服从领导、服从指挥、服从命令的一种表现。相反的,再看国民党一方,他们不听从指挥,只固守个人的利益得失。部队之间没有密切的配合,而是互相拆台、指责。这也是军事战争中的大忌。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共产党知道要深深的依靠人民的力量。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仅要依靠能打仗的军队,更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一股无形的、也是能够决定胜利的力量。老百姓的无私付出和他们的掩护救济、提供物资等帮助都是我们人民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辽沈战役中群众对于解放军的无偿帮助,还是在渡江战役中群众协助护送部队顺利过江,这些都显示出了群众的力量是不能小觑的,因为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的大后方。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支持,才会留下“小推车,推出人民的胜利”这种佳话。
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突出的事件让我深受感动。那就是朱瑞司令和一些高级指挥官亲临战争一线考察、指挥战斗的场景。我们都知道,战争一线是非常危险的,而中国共产党的指挥员们他们敢于走到战争的最前方,他们观察敌情、大胆部署、考察我方战略部署的实施情况、亲自检验布防保障情况,可以说这不仅是对战士的生命高度负责,还对战争的细节进行充分掌握。朱瑞司令在亲临一线时,就对炮兵的打炮方式、准点等进行了指导与要求,他精益求精的战术部署也是我们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而反观国民党方面,他们的指挥官只会在后方进行要求和部署,而绝不会到前方观察和提醒。他们部队之间的内耗严重,都是在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决定是否出兵,而绝不会从大局和全面来考虑。所以,尽管敌人在武器装备等方面都胜我们一筹,但是在真正对决来临时,他们往往就会是失败的一方。还有一点就是,我方在一次战役结束后,都能进行很好地总结,也会及时的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让他们继续保持高昂的战斗意识和气势,这也是我们能够继续乘胜追击取得胜利的原因。
?大决战》这部电视剧还在播放中,如果您对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有兴趣,我推荐您观看这部剧。剧中的领袖高瞻远瞩、战略部署能力极强,而我方官兵们敢打敢冲、不畏强敌的精神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精神和意志也会激励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了国家的复兴伟业而不断奋斗。
观大决战观后感篇2
20_年7月1日上午10时,补连塔选煤厂组织员工观看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下面谈谈我个人观看完毕后的感受。 从读书时期到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很少有机会能够一次性从头到尾彻底的观看完党中央的政治会议,今天我和我的同事们领导们将“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直播全部观看完毕,观看完毕时已经将近中午12点钟,但是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甚至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往日这个时间点应该有的饥饿感,完全沉浸在一种激动与骄傲中,仿佛自己身处北京的人民大会堂。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滔滔沅江边,巍巍阳山下,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
观大决战观后感篇3
2021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群众路线 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
观大决战观后感篇4
上午,我们全校同学到电影院看电影《大决战》。这是其中的第一部:《辽沈战役》。
这场电影主要写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我国东北沈阳一带消灭敌人50多万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大胜利。
电影中最使我感动的是:有一个连长带领战士,黑夜进了敌人的指挥部,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敢地和敌人战斗。他们受了伤,包扎好后又继续战斗。最后,全连战士都光荣牺牲了。
看了这场电影,我懂得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不容易啊!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编辑推荐
如果说以前的战争没有打赢的话,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没有先烈们牺牲我们还有今天的好生活吗?答案肯定是没有,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教师观看《大决战》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于党史类题材的电影电视节目我是非常喜欢看的,前一阵子一鼓作气追剧《觉醒年代》,看得我义愤填膺,而如今追的《大决战》令我热血沸腾。新中国第一代革命领导人真是太了不起了,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白手起家,紧紧依靠几条步枪就轰轰烈烈的掀起革命浪潮,共产党人是无所畏惧的,因为有忠实的信仰,因为有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
唐国强版本的毛主席,我已经接受了,还有刘劲版的周总理,王伍福版的朱总司令,他们精湛的演技,仿佛就是伟人的重现。毛主席是天才的军事家,政治家,不仅诗词写得好,而且指挥打仗也是一流,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个个险中取胜,无不体现出毛主席的经韬纬略,如果没有毛主席从全局出发的战略思想,解放战争恐怕不会结束的这么快,可能人民还会多受几年的战乱之苦。
正是毛主席心中有人民,感人民之所感,想人民之所想,一心一意为人民,让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才有了战无不胜的人民解放军,横扫华东战场推翻蒋家王朝,最终取得了人民的伟大胜利。剧中除了有大人物的斗智斗勇,也有小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国军出身最后却死于对抗国军的乔三本,有敢爱敢恨勇闯关东为人民军队担当运输保障的王翠云,还有被地主欺凌仇视一切到最后接受共产党思想教育最后成为烈士的梁士英……太多太多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剧中活灵活现,为本剧增分不少,看起来特别过瘾。你追《大决战》了吗?
今天把《平津战役》看完了,至此《大决战》都看完了。看完了有这么几个感觉:首先,觉得国民党军部署没太大问题。无论在东北、华中还是华北,都是既有固守要点的兵力,也有机动兵团。据个例子,东北有固守锦州、长春的几十万军队,也有廖耀湘麾下的精锐辽西军团;华中更不用提了,有9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维、黄百韬这样的精锐部队;华北也有35军这样的机动部队。其次,觉得国民党军输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进攻精神;其次内部战略情报都被对手知道了。
纵观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主动进攻,要么被对手牵这鼻子走,如锦州之战中辽西兵团不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接去救锦州,结果锦州没救下来,自己也让共军拖住了;甚至干脆坐视对手行动,不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譬如天津战役中傅作义对陈长捷的求救坐视不管。应该说国民党军守城还是很顽强的,无论在锦州、双堆集、碾庄、陈管庄还是在天津,都打到最后了,最惨烈的是黄百韬兵团,最后幸存者据说不到一千人,可是救兵不来也没办法。而且更要命的是国民党内泄漏情报的地方太多,纵贯三大战役都是如此:辽沈战役前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把情报交给了共产党,让共产党先发制人在东北发动进攻,还有郑洞国被部下逼着起义;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西撤,负责掩护的何基沣部突然战场起义,让前者莫名其妙陷入重围,淮海战役一开局,国民党军的战役部署就被打乱,陷入被动,后面的黄维兵团也是如此,一个师长叛变导致整个兵团陷入重围;平津战役更别提了,傅作义的女儿干脆就是共产党,围着父亲做了大量工作,傅作义的朋友马占山也在跟共产党接触,最后说服傅作义起义。
当然国民党这边指挥不是没有亮点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双堆集、碾庄之战、平津战役中天津战役都很激烈,国民党军打得很顽强。国民党军中辽西兵团、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还有华北方面的35军都算得上精锐。国军将领中不乏思路清晰的人,比较典型的如杜聿明。
淮海战役中杜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集中九个兵团先吃掉中野,再对付华野。要真的照办了,淮海战役恐怕更精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此外感觉蒋介石这个人不是糊涂人,他明白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指挥。如亲自飞到沈阳指挥战局,他的判断也并非全错,如他判断对了解放军会线进攻锦州,但是每次却事与愿违,其中原因太多了。反观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指挥比较放手,下级能够自由发挥。另外解放军虽然没有那么多机动装备,但是进攻意识、运动战水平明显在对手之上,每次占据主动权。这里要提一个人——林彪。可以说《大决战》中对解放军将领的描写中他是最多的,国民党方面杜聿明是最多的。他这个人很沉静,心机很深,打仗方面很有一手,给我印象战役谋划、战术组织上很突出,战略眼光上稍差。但是这个人很大的优点就是能沉住气,没想清楚之前决不动手,辽沈战役之前很大篇幅放在他和毛泽东争论,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其实从战役上说先打长春好,从解放全国角说先打锦州好,这就是战役和战略层次不同的结论。
什么样的电影是无法复制的?一种是极端完美,另一种是极端复杂。《大决战》就是后者。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中央授意,倾“八一制片厂”全厂之力,动员上万名职业军人,拍摄将近一年;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些革命领袖们——也就是电影的主角,有些还都健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们不少是亲身经历了这场决战的。这些因素的叠加更造就了大决战的不可复制。我党在拍摄大决战影片时,是将其当做文化事业传之于世。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起用了大量的特型演员,形神兼备;精心打磨台词,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人物,不容有任何歪曲。
这样的电影可谓空前绝后,让我们有幸穿过时间的云雾一睹革命前辈的风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辽沈战役中的配水池战斗。在围攻锦州战役中,配水池是解放军主攻方向上最坚固的据点,敌军人数超过800人,他们以主楼为核心,加上十几个明暗地堡,外围还有铁丝网和战壕环绕,甚至狂妄地在外墙上粉刷“配水池是第二凡尔登”的标语。进攻部队从上午一直战斗到傍晚,最终全歼守敌,然而我军进攻部队八百人中仅剩六人能够站立。最初发起进攻的一个排一冲进战壕就被敌人埋设的航空炸弹全部炸死,2米深的战壕躺满了尸体,很多重伤员来不及运下去就活活流血而死。炊事员做了几百人份的猪肉炖粉条送到前线,可已经没有几位战士能够进食了,炊事员只好哭着把饭菜洒在阵地上。在历史上,后续赶到的部队电话报告上级:“无需工兵支援,战壕已被烈士遗体填平。”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多么顽强坚韧的革命精神。无需任何多余的修饰,革命先烈的故事就是一幅壮丽的诗篇!我党战士正是有着如此强大的战斗意志和解放全民族的决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军战士都非常清楚他们为何而战,他们手里的枪应该向谁瞄准,他们的胸前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而战斗!
影片没有生硬的说教,是对真实历史的展现。在进攻上海市区时,为了不伤及无辜的老百姓的战士们,宁可承受更大的伤亡也坚持不使用重型武器;为渡过天津的护城河,许多战士跳入漂着碎冰的水中托举浮桥,很多人再也没能爬上来;在塔山,为了防止国民党军增援锦州,守军将士战斗到阵地只剩最后一人;老百姓们为了支援前线的物资,冒着轰炸推着独轮车赶往前线。这些场景让观众 身临其境地看到我军强大的战斗意志和得到广泛的群众支持的原因。反观国民党军队,其中也不乏军事天才和有能力的统帅,在抗日战争中也指挥过昆仑关大捷之类的精彩战役,那为何最终会一败涂地呢?用古人的话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国民党的士兵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国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内部纠纷让蒋介石也疲于应付,政令不能上传下达,派系林立,鱼龙混杂。没有共同的理想和战斗目标,再优秀的将领也没了必胜的决心。我们这一代人离战争已经十分遥远,然而观看影片,情到深处,我还是不自觉流下眼泪,被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我深知真实的历史比影片表现得还要残酷数倍,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纵观当今世界局势,水面上面风平浪静,水面下暗流涌动。我们的民族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我们这代人更应发自内心地呐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七十多年前革命先辈用鲜血书写历史解放中国人民;现在轮到我们青年人挥洒汗水建设日益强大的祖国!
昨天晚上没有写东西,拖到今天中午来写,淮海战役又看了三遍,总觉得还是不大明白怎么回事。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很有代表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太多的后人正想对这次在中国的中原战场上的逐鹿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影片安排的很紧凑,却又花了大的笔墨来描写一些小的人物,小的细节,来突出战斗的惨烈,指挥员的紧张。相对于胜利的结果来说,战役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中原战场是如此大规模的局势调动对双方的指挥官来说,都是及其严峻的考验。
战机稍纵即逝,黄伯韬的被围完全就在于他两天"种种原因"的磨蹭,没有架浮桥,让十万人马成了粟裕的盘中美味。这是他做为指挥官的失职。可对于杜聿明来说,失败的结果是他早就预见到的。他拿着蒋介石措辞严厉的亲笔手术,无奈,愤恨。蒋介石给他过四十四岁生日,让蒋经国带着10万银元给杜聿明的母亲过生日,软硬兼施,逼杜聿明带兵撤出徐州,却又在中途来了这样一纸手谕。三条作战路线,粟裕赌准了杜聿明不会愚蠢到走两淮,虽然我军都已经在截获的国民党电报里面得到所谓国防部的建议,让杜聿明走两淮。毕竟,杜聿明被蒋介石从徐州调葫芦岛,又从葫芦岛调徐州,他在国民党的军官里面,还是有军事才能的。但是应了巴达维的那句话"您为什么不让那些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年轻将军们在战场上作出军事部署,而要每逢战事,亲自督战,做做站部署呢?"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在电影里面是屡屡被败仗所羞辱,也不知道老蒋其人身为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校长,到底会不会打仗,这个,没有研究过蒋介石的生平,也无从说起,不过,撤出徐州之后的杜聿明收到的蒋介石的一纸措辞严厉的手书,就已经预感到他杜聿明的后路就掐断在了这淮海战场上了。
他满腹的`愤恨,慨叹说--"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没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唉--完了!完了!照这个手令执行,三个兵团,数十万将士,眼睁睁的就--"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许是杜聿明被俘后给他治病,而后全家在大陆团聚的政治原因,我想,影片中对于杜聿明的描述是很丰满的,从某总程度上也肯定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甚至还有专门的他t恤士兵,不想让自己的士兵冻死饿死,不带武器投降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镜头。而于蒋介石的蹩脚的军事指挥才能相对应了,还有他的治国方略,太多的事情是从根基上决定了行事的方向,所以也就注定了不会有什么扭转乾坤的曙光,所以布雷先生的死,在影片中更显出了他的悲剧色彩,没有什么来挽救他的绝望,结束自己的人生,俨然成了他最后的选择。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蒋介石打仗的时候忙着平息后方人民的骚乱,而共产党的部队这边,人民群众倾家荡产也要支援前线,这就是人心。不多说了,总感觉自己是力不从心的,只能就战役说些什么,再往深了说,恐无法下笔了。
?大决战》这部电视剧,充分的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精神,在这边电视剧中有很多精神、事迹我们都可以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来,大家看了《大决战》有哪些想法感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决战》观后感最新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视剧《大决战》拍得好,是真的好,不同于以往的题材剧,机械地告诉观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本剧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小人物身上,从小人物身上去感受人心向背,一个小人物改变不了什么,但正是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创造了历史。
1、五子登科:国民党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级
抗战刚结束,国民党各路大员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五子登科:车子票子房子女子孩子。
有评论认为这是国民党的信仰空虚造成的,隐者认为不对,国民党还是有信仰的,就是拜金。既然咱们代表的是买办地主阶层,那么我们保卫的人在做什么呢?盘剥百姓,巧取豪夺,对吧?
那么,我们自己当然可以这样子做啊,大家是一家人,凭什么你孔氏家族可以在上海囤货居奇,你刘峙司令淮海战役的时候还用军车给自己运货,我们这些卖命打仗的不可以多贪多占呢?
士兵吃不饱饭,长官还在儿女情长
士兵吃不饱饭,长官还在儿女情长
2、攘外必先安内,这次蒋介石自己忘了
抗日的胜利,使得蒋介石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也许是乱花迷了双眼,蒋撕毁双十和平协定,迅速失去了民心。
可是蒋介石就犹如西楚霸王一样,只有共主的名,却无共主之实。今天桂系与美主子眉来眼去,明天张灵甫被围就是等不到援兵,自始至终没能握紧自己的拳头。
锦州战役最关键的时刻,竟然是蒋介石去恳求傅作义出兵,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就这灵敏度极低的鼠标,怎么可能赢。
3、为别人卖命还是为自己拼命?
乔三本,本来是国民党的兵,却在看遍了国民党上下的腐朽后,成为了一名人民子弟兵。
刚开始,他以国民党的价值观来对待一切,打不过就投降不算丢人,因为在国军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反正发财的是当官的,和大头兵没关系。
可是,乔三本不断地被身边的战友感染着,开始体会到人民军队的信仰和价值观。
4、精诚团结,不是靠嘴说的
范汉杰在汇报工作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共产党敢于打锦州战役,就是赌定了国民党内部不可能精诚团结。
国民党内部不是没有明白人,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都知道团结力量大,都知道长官报必死之决心,兵必以勿生还之勇气尽忠,可是,长官却只知道发财。
再多的眼泪也哭不回将死之人,即使一时一地取得胜利也无济于事,共产党越打越多,人心在共产党这里。
谁会去给长官尽忠?
谁会去给长官尽忠?
5、百姓不信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
蒋经国申请去上海打虎,想挽回失去的民心,最后也无疾而终,因为打虎不能打自家虎,比如孔二小姐。
反腐只有决心,没有行动。国民党的无能,更是加速了各大家族的强取豪夺,因为大家看到了你的力不从心。
金圆券一天一个价格,一个小时一个价,再强大的宣传机器也没用了,人心就此就散了。
“因为当时只有在上海销售黄金,各地的军队军官开着车子载着军饷到上海来运回黄金,金融家、工厂主、商人都持币到银行抢购黄金,有手段的官僚政客乘机浑水摸鱼,大发国难财,全国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今天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中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学习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完后,我又上网查看了辽沈战役的的相关内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种种细节。毛爷爷和战友们开玩笑,一点架子都没有;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战壕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而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内部变得混乱,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相比之下,毛主席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时,运用管理的艺术,在不影响局势的情形下,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我们要始终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学校要组织我们观看一部战争片《大决战》,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通过电影重温当年的这场战役,真有些热血澎湃啊!
影片通过恢弘的场景,再现了1940年在山西我八路军以破坏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据统计,参与作战的中国军队总计达到105个团,因此命名为“百团大战”。
影片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酷、狡诈,一面的诱降蒋介石,一面又对成都、重庆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实施大规模轰炸,手段极其残忍。“东方慕尼黑”的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为了打破日军在华实行的“囚笼政策”,我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左权任副参谋长,率领我八路军同敌人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4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影片中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怎能任人宰割?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的形象,通过刻画彭德怀总司令,左权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运筹帷幄,英雄胆略。中国人民战争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战争中,老百姓极大地支持和拥护,给了八路军战胜敌人的勇气,八路军不愧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这部经典影片《百团大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的抗争、牺牲换来了今天和平时代幸福的生活,每天迎着和煦的阳光,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读书,憧憬未来,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珍惜和平,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要做就做新时代的领跑者!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好处。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最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透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此刻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此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就应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这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电影《大决战》包含《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3部,这部剧还原了当时战争时期的战术、战略和战斗等故事。或许你正在寻找关于大决战观后感的模板文章吧!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决战电视版观后感,仅供参考。
今天我们有幸观看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击战还有那些反映我党精神的种种细节。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这场战役打了52天,用三个半小时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尤其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细腻的人物刻画。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我党与国民党的种种不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记得有这么一些场景,都反映出我军与国民党的最大不同:我军战士为打仗而挖土豪时,老百姓挑来了自家的木箱当挡板,一位大婶还将自己的头巾围在了一名小战士颈上;毛主席和战友们调侃,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是与同学谈天时,为人谦虚;在战斗中,战士们奋勇搏击,哪怕年龄小,也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坦克驶过战友的尸首时,他毅然决然的拔出了塞子,消失在他热爱的土地上,而在远处炊事员手中的猪肉炖粉条,他却连一口都来得及尝。相对于我军,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达成一致呢;上下层之间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团结勾心斗角只能让让内部变得混乱,对于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相比之下,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加以引导来达到战略统一。可见,在上下层关系中,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是多么的重要。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这场战役我军歼敌47.2万人,也有无数革命先烈埋骨东北。虽然是一场胜战,但却十分不易。我们要始终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 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 同时, 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 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 争场面。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 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 意义! 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共进行 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 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 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影片《大决战》真实地再现了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三大战役的全过程。大地震撼,江河 奔腾,英雄人物风起云涌,豪情奔放。节度千军万马,驰骋辽沈大地,猛挥百万雄师,横扫 山海关外。
运筹帷幄,如流云泼墨,气势磅礴;行军布阵,如黑白对峙,决胜千里。一时之 间,豪杰并起,长纵声笑傲天下;中华大地,雄才纵横,持利斧开天辟地!历史上蒙古大帝 国、罗马帝国何阿拉伯帝国,他们鼎盛时期,席卷天下,宰割山河,大军兵锋所指,谁敢昂 头?但民心相背,帝国的强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之后迅速四分五裂,隐形潜踪,成为历史 的匆匆过客。
去北京,过八达岭,一睹长城雄姿,青山飞苍龙,绵延数万里。关外烈风到此 尚且停步,更何况血肉之躯?然而只要翻开历史粗略一览,就不难发现。自秦始皇修长城, 边关并没有多少太平日子,仍然征尘滚滚、战火纷纷,万马齐嘶,刀枪并举。白天刀光足以 蔽日,夜晚冷血足以盖寒。多少次,长城顶峰,异国的旗帜猎猎飞扬,又有多少次,长城脚 下,外族的铁马兵戈飞逝往来。历史告诉我们,纵然有铜墙铁壁,但如果民心相背,总是无 法阻挡侵略的铁蹄。把思绪再次拉回影片,大地仍在震撼,江河仍在奔腾。国民党的事战略 体系正在崩溃。共产党野战军百万雄兵正挥师入关,炮口所向,威慑淮海平津,中国人民解 放军兵锋所指,已指向长江,逐鹿中原,战鼓已响,帏幕已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万岁!
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迎接国庆六十周年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
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
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
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
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
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
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
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
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最近,我观看了大型历史战争巨片《平津战役》。影片场面摄人心魄,它把我带回那个战马嘶鸣、炮声隆隆的年代。看完平津战役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平津战役的了解。
刚刚接受完革命精神荡涤和冲刷的我,心潮难平,有感而发∶平津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全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0日结束,历时64天,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解放了华北,为夺取全国的解放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津战略中人民解放军牺牲了7036人,还有许多支前的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过去的艰苦岁月,永远牢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的人民英雄们!
通过了解平津战役后,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思考人,我们是新一代的少先队员,作为伟大的中华名族的希望和重要组成部分,平津战役精神,它是一代中华儿女演出的一部揭示民族之魂的壮丽史诗,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传,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传家宝”,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多得的常学常新的“必修课。”
此时,在我的眼前仿佛又展现出一幅崭新的画面: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团结进取、开拓创新、负重拼搏,要以骄人的成绩改写了历史,并朝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
观看一部战争片《大决战》,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通过电影重温当年的这场战役,这部剧还原了当时战争时期的战术、战略和战斗等故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预备党员观看大决战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迎接国庆六十周年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
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
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
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
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
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
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
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
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2021新上映的电视剧版《大决战》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说到电视剧版的《大决战》,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大决战》,毕竟珠玉在前,两相比较是在所难免的。
我的感受是:电影版侧重战略层面,从军事指挥的角度诠释了胜利;电视剧版则上升到思政层面,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启发我们的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能赢?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剧中,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军集团一向只重视军事技术层面的考量,把前途和未来依赖于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提到的“民生”反而被其忽略,甚至完全不在乎在中国占人口最大基数的、最广大的农民的生存问题。
国民党政府对军事上的失利,无视政治民生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归咎于军事经济方面。
一方面他们不断向美国寻求更多的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加紧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发行纸币等手段对国统区人民进一步掠夺,恶性的通货膨胀、穷兵黩武,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人心向背,决定了“大决战”的胜败。
群众路线 制胜法宝
反观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整党运动”的推进,上下齐心,党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还包括经济、政治(信仰)、民生(农民问题)等。其中,政治大于军事、民生大于经济。
中共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为什么有底气把解放区、军队等都让出来,四野在“血战四平”一路退败后,为什么能迅速卷土重来,最终为什么能赢?
这绝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政党离不开人民,不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政党,失去了“人民支持”这一政治基础,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意……
抛弃人民的人,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
“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
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
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
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
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
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
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
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
?大决战》通过场景的展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极其残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儿女怎能任人宰割?对此看了大决战大家都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视剧大决战最新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6集《大决战》堪称是真正的鸿篇巨制。从1948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影片《大决战》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现。《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的动因,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该片获第12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 影片上映后,以它历史的真实、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辽沈战役》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在辽沈战役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已心无斗志。这天,华东野战军某部从国民党起义部队的防区悄悄进军,及时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将其围住。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要地宿县。国民党危机时刻,蒋介石恳请已经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担任总指挥。这时,解放军几路兵团逼近徐州,淮海大战一触即发。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经过十几天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12月底,黄维兵团又被围困于双堆集,蒋介石的高级顾问陈布雷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蒋介石为保实力命杜聿明弃徐州南下与黄维会合。我军早有准备,将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黄维兵团被全歼。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决定两星期内不对杜聿明部作最后歼灭,同时展开政治攻势及心理战术,瓦解敌人。1949年1月初,华野和东野对傅作义兵团展开分割包围,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歼,杜被俘。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
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从激昂雄壮的《国际歌》,到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起来”、“起来”,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心声,唱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_年来,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到繁荣发展的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地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
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在封建旧制下,人民群众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尊严沦丧,即使_了封建帝制,中国人民仍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遭受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般的屈辱。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首位,打败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打土豪、分田地、当家做主人,改写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挺直腰杆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完成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_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党带领人民“富起来”。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其时经济瘫痪、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艰难,同时还面临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围堵。在内外交困、一贫如洗、举步维艰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安定有序,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群众过上了有里有面、有滋有味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观看大决战影片心得体会五
20_年7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年的辉煌历史,是改天换地的革命史、顶天立地的建设史、经天纬地的改革开放史,在很大意义上,也是一部感天动地的战胜困难的历史。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曾经两次被强加给我们的侵略战争所打断,痛定思痛,刻骨铭心。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经历更加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思想准备和各方面准备。
我们刚刚纪念过甲午战争10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100周年。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重大历史节点。我们正走在正确道路上。全党增强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加强战略运筹,把握战略节奏,凝聚战略智慧,坚定战略步伐。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战略气魄。天塌不下来。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毫无根据的,必须代之以知难而进的观点、奋发有为的观点和在斗争中开创新局面的观点。中国革命走过了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最深重的历史时刻诞生的。我们党就是为了拯救国家危难、民族苦难而建立的。100年来,正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我们党才日益成熟坚强,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日益生机蓬勃,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的理论才日益丰富发展,更加充满智慧、更加充满生机活力。我们党战胜困难的历史经验,永远值得珍视。
我们党战胜困难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我们应当把世界进步的情况和光明的前途,常常向人民宣传,使人民建立起胜利的信心。同时,我们还要告诉人民,告诉同志们,道路是曲折的。在革命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物,还有许多困难。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做斗争。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
世界是美丽的,但也不是美丽的,世界上有斗争、有矛盾。希望一切都是好的,这是我们的主观,而现实是客观。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世界上不会没有风波,怕风波就不能做人,那就赶快到阎王那里去交账。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风浪,我们不要怕风浪。这是我们党战胜困难的世界观。
我们党战胜困难的伟大实践还告诉我们: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不怕困难著称的。我们在战术上必须重视一切困难。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困难,我们都要采取认真对待的态度,创造必要的条件,讲究对付的方法,一个一个地、一批一批地将它们克服下去。根据我们几十年的经验,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果然都被克服了。种种困难,遇到共产党人,它们就只好退却,真是“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这里就得出一条经验,它叫我们可以藐视困难。这说的是在战略方面,是在总的方面。不管任何巨大的困难,我们一眼就看透了它的底子。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
在这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磨练,100年的奋斗,100年的辛劳,您辛苦啦!您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也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生日到了,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您永葆青春,繁荣昌盛!
今天把《平津战役》看完了,至此《大决战》都看完了。看完了有这么几个感觉:首先,觉得国民党军部署没太大问题。无论在东北、华中还是华北,都是既有固守要点的兵力,也有机动兵团。据个例子,东北有固守锦州、长春的几十万军队,也有廖耀湘麾下的精锐辽西军团;华中更不用提了,有9个兵团:包括邱清泉、黄维、黄百韬这样的精锐部队;华北也有35军这样的机动部队。其次,觉得国民党军输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进攻精神;其次内部战略情报都被对手知道了。纵观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主动进攻,要么被对手牵这鼻子走,如锦州之战中辽西兵团不是围魏救赵,而是直接去救锦州,结果锦州没救下来,自己也让共军拖住了;甚至干脆坐视对手行动,不采取任何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譬如天津战役中傅作义对陈长捷的求救坐视不管。应该说国民党军守城还是很顽强的,无论在锦州、双堆集、碾庄、陈管庄还是在天津,都打到最后了,最惨烈的是黄百韬兵团,最后幸存者据说不到一千人,可是救兵不来也没办法。而来,更要命的是国民党内泄漏情报的地方太多,纵贯三大战役都是如此:辽沈战役前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把情报交给了共产党,让共产党先发制人在东北发动进攻,还有郑洞国被部下逼着起义;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西撤,负责掩护的何基沣部突然战场起义,让前者莫名其妙陷入重围,淮海战役一开局,国民党军的战役部署就被打乱,陷入被动,后面的黄维兵团也是如此,一个师长叛变导致整个兵团陷入重围;平津战役更别提了,傅作义的女儿干脆就是共产党,围着父亲做了大量工作,傅作义的朋友马占山也在跟共产党接触,最后说服傅作义起义。当然国民党这边指挥不是没有亮点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战、淮海战役中双堆集、碾庄之战、平津战役中天津战役都很激烈,国民党军打得很顽强。国民党军中辽西兵团、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还有华北方面的35军都算得上精锐。国军将领中不乏思路清晰的人,比较典型的如杜聿明。淮海战役中杜提出过一个十分大胆的计划,集中九个兵团先吃掉中野,再对付华野。要真的照办了,淮海战役恐怕更精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此外感觉蒋介石这个人不是糊涂人,他明白三大战役的重要性,所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指挥。如亲自飞到沈阳指挥战局,他的判断也并非全错,如他判断对了解放军会线进攻锦州,但是每次却事与愿违,其中原因太多了。反观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指挥比较放手,下级能够自由发挥。另外解放军虽然没有那么多机动装备,但是进攻意识、运动战水平明显在对手之上,每次占据主动权。这里要提一个人——林彪。可以说《大决战》中对解放军将领的描写中他是最多的,国民党方面杜聿明是最多的。他这个人很沉静,心机很深,打仗方面很有一手,给我印象战役谋划、战术组织上很突出,战略眼光上稍差。但是这个人很大的优点就是能沉住气,没想清楚之前决不动手,辽沈战役之前很大篇幅放在他和毛泽东争论,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其实从战役上说先打长春好,从解放全国角说先打锦州好,这就是战役和战略层次不同的结论。
观大决战观后感篇5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从激昂雄壮的《国际歌》,到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起来”、“起来”,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心声,唱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_年来,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到繁荣发展的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初心”,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地起来、起来、起来,前进、前进、前进。
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在封建旧制下,人民群众地位卑微、生活困苦、尊严沦丧,即使_了封建帝制,中国人民仍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遭受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般的屈辱。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首位,打败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打土豪、分田地、当家做主人,改写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挺直腰杆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完成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_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党带领人民“富起来”。新中国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其时经济瘫痪、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艰难,同时还面临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围堵。在内外交困、一贫如洗、举步维艰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安定有序,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群众过上了有里有面、有滋有味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观看大决战影片心得体会五
20_年7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年的辉煌历史,是改天换地的革命史、顶天立地的建设史、经天纬地的改革开放史,在很大意义上,也是一部感天动地的战胜困难的历史。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曾经两次被强加给我们的侵略战争所打断,痛定思痛,刻骨铭心。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经历更加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思想准备和各方面准备。
我们刚刚纪念过甲午战争10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100周年。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重大历史节点。我们正走在正确道路上。全党增强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加强战略运筹,把握战略节奏,凝聚战略智慧,坚定战略步伐。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战略气魄。天塌不下来。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毫无根据的,必须代之以知难而进的观点、奋发有为的观点和在斗争中开创新局面的观点。中国革命走过了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最深重的历史时刻诞生的。我们党就是为了拯救国家危难、民族苦难而建立的。100年来,正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我们党才日益成熟坚强,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日益生机蓬勃,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的理论才日益丰富发展,更加充满智慧、更加充满生机活力。我们党战胜困难的历史经验,永远值得珍视。
我们党战胜困难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我们应当把世界进步的情况和光明的前途,常常向人民宣传,使人民建立起胜利的信心。同时,我们还要告诉人民,告诉同志们,道路是曲折的。在革命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物,还有许多困难。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做斗争。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
世界是美丽的,但也不是美丽的,世界上有斗争、有矛盾。希望一切都是好的,这是我们的主观,而现实是客观。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世界上不会没有风波,怕风波就不能做人,那就赶快到阎王那里去交账。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风浪,我们不要怕风浪。这是我们党战胜困难的世界观。
我们党战胜困难的伟大实践还告诉我们: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不怕困难著称的。我们在战术上必须重视一切困难。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困难,我们都要采取认真对待的态度,创造必要的条件,讲究对付的方法,一个一个地、一批一批地将它们克服下去。根据我们几十年的经验,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果然都被克服了。种种困难,遇到共产党人,它们就只好退却,真是“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这里就得出一条经验,它叫我们可以藐视困难。这说的是在战略方面,是在总的方面。不管任何巨大的困难,我们一眼就看透了它的底子。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
在这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磨练,100年的奋斗,100年的辛劳,您辛苦啦!您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也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生日到了,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您永葆青春,繁荣昌盛!
观大决战观后感篇6
毛泽东为实现用5年左右时间打败蒋介石的战略目标,指挥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经略中原,强调指出:“中国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这就有了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在淮海的战场上,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的意义重大,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淮海战役中全民皆兵,最后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让我们体会到坚实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像大厦无地基就不能竖立在地面上一样,根基的稳固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