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岛读后感参考8篇

时间:2024-03-04 15:01:43 分类:读后感

读后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从而深入地体验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了解书籍对个人成长和人生意义的启示,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去你的岛读后感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去你的岛读后感参考8篇

去你的岛读后感篇1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就忍不住被它所吸引,总感觉书名有一种莫名的暖暖的幸福。这本书是一个个小故事集合而成,每一个故事讲述着不同的人生百态,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的故事,但是却能直击人心最深处。因为有时会觉得,里面的某个故事和身边的事情惊人的相似,十足的接地气,所以,整本书是那么亲近。

开始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捧着心爱的新书,闻着清新的书香味,感受着一个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仿佛也能看到自己身边那些亲近的人曾经发生,正在发生或是将来要发生的故事。带着安稳平静地心态去体会不同的人生哲理,愿每一个人都能有一颗平和的心,亦能得到属于各自的幸福。

翻看过几页,突然发现里面短短的几节文字竟然如此神奇,时而让人会心一笑,时而让人感动落泪,让人禁不住感叹作者文字的力量,生活和工作的忙碌让我已经好久没有被感动过,而他寥寥几个字却有这么大的力量,不得不亲昵地叫它“骗子书”。原来这个世界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故事,有这样的感动。作者张嘉佳,原本以为是80后女生,因为只有女生才有这么细腻的心思和情感,后来才得知是个十足的男生,我只能用书中的原句来形容了,“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轨迹,不一样的人生。每个人的闪光点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不一样的。

张嘉佳传递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正确的看待得失,正确的面对人生的低谷,带着美好的祝愿祝福在你生命中路过的每一个人。你曾经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人的全世界,但是却可能只是路过。满城的雨水,模糊的痕迹,呆呆的伫立,一步也不想往前。哪怕等待,认真守护每一个路口,最后却发现对方不在这里了。其实这些并不可怕,每个人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张嘉佳告诉我们的是,坐一会,喝一杯,看看风景,带着祝愿,向前走。总会有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全世界会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应该以幸福的名义去接受。然后,以幸福的名义,去祝福。愿生命中每个亲爱的人,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去你的岛读后感篇2

大概是以前看切尔诺贝利还是什么书的时候有过这么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人类以前恐惧战争,恐惧天灾,直到有一天战胜了它,才有人敢将它表达出来,文学也好,戏剧或是美术也好,都是人类战胜自然的记录。这本书读到最后,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我不知道作者心里最终有没有战胜他的父亲,至少已经勇敢的和16岁的自己说再见了。原生家庭这个词,是不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小时候我们崇拜爸爸妈妈,长大以后,慢慢理解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再后来回家次数越来越少才逐渐意识到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看到了父母一些不合适的做法。可是那又能怎么样呢,他们只是爸爸妈妈,他们给了我们那么多优秀的品质,都足够我们为他们骄傲。

我们在故事里质疑塔拉,为什么一次次回到大山里,一次次去寻求家庭的和解,我们会说,一个读过这么多书,读到博士的人,怎么还不能和那个糟透了的家庭划清界限。可是家就是家呀,真正的放在自己身上,分手失恋尚且如此难过,那个从小长大的家,怎么能轻易割舍。

但是我们究竟能说的清楚,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正确的吗。精神异常的父亲,一味顺从的母亲,轻易背叛的姐姐,还有暴力狂躁的肖恩。讲故事的人不同罢了,尽管他们对塔拉的伤害也许是事实,读者给与塔拉的同情也许是理所应当,那他们呢,谁能知道他们为什么成长成了这般模样,他们是否也经历了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

我一度都不能接受故事里那些奇迹生还的人设,有一种还在读百年孤独的错觉,好像所有人都是假的,小说的夸张表现而已,到读到最后又突然觉得,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生命形式。世间百态,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去你的岛读后感篇3

过去的永远不会消逝,它甚至从未过去!总有些东西会在生命最深处,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震惊、恐惧,震撼心灵,看完《当你像鸟飞向你的山》这本书真的需要深呼吸去平复。没去过美国,对美国不了解。真的很难想象在80年代的美国会有这样一群人。几次翻看作者介绍,确认作者是1986年生。一本自传体小说,好像一部凶险环生的恐怖片。阅读过程中,心里跟着一阵阵悸动。时而全身颤抖,时而伤心哭泣。随时断腿,随时被焚,随时车祸,随时丧命,作者的经历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闻所未闻来形容。

这本自传小说讲述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下去。这本书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极度扭曲,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却一步步通过学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束缚,最终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这本书超载了励志,阅读的过程中有时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作者的经历远非我能想象。就像她写到“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的。

她的导师克里博士对她说,“你是一块纯金,不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你自己。”“——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读到这里,不禁泪下。

喜欢书中提到的教育观点“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

最喜欢的篇尾,心理重建,心灵成长。“当我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不再为旧冤耿耿于怀,不再将他的罪过与我的罪过权衡比较时,我终于摆脱了负罪感。我完全不再为父亲考虑。我学会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国为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应得。这是我爱他的唯一方式。”

去你的岛读后感篇4

俞洪敏这个名字早已不陌生,像我们这些90后,一定是认识这个人。俞敏洪是一个符号,他与“新东方”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他还是一个草根逆袭、百折不挠的创业典型,一个曾经激励迷茫的年轻人、无助的创业者的导师,所以他的演讲充满了鸡汤,他的思考蕴含着力量,他的文字中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探索和自我的完善。《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是他的演讲集合,结合俞敏洪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独特感悟,用他的正能量阐述他的人生自白。

俞敏洪的讲座我上学时还是看过一些,对其人的音容笑貌还是有所熟悉,他的演讲风格没有那些所谓学者专家之类的浮夸气,倒觉得像是个身边的长辈一样,懂得收放自如,质朴平易。大凡他讲出来的励志类比喻,都似乎脱离不了乡村的气息。记得最清晰的是:“不要做草一样的种子,要做一颗树的种子,即便是别人把你踩进泥土里,你依然可以吸收泥土的养分,终究可以长成一株参天大树,人们在远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你。”本书文中的语气就像一位老师给学生讲课、一位学长为我们解答难题一样,有一种亲切感。在生活中我们都在不断经历着挫折与艰难,一个榜样将成为坚持下去的目标,俞敏洪完全可以作为许多人的榜样。

什么是命运?他说:“命运就是老天不经意加在我们身上的苦难,以及面对这种苦难我们所采取的态度。”

我有时会对身边人说:中国人就是在年轻的时候透支健康拼命挣钱,老了时再用拼命挣来的钱换回健康!貌似看起来有点傻,但这就是中国特色,我们父母那一辈就是这样的。但这就是个事实。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我被所谓的健康鸡汤、心灵鸡汤等等汤灌迷糊了,当所有年轻人都提倡睡美容觉、按黄帝内经作息时间安排日程,那中国还不瘫痪了。有些古人的规则在现今社会已经不适时宜了,路不拾遗的好风气已经过去了。如果俞敏洪年轻时站在村口,看着巷子里的家底厚实却常年用药维持生命的老头,他会不会也放弃高考呢?我估计他心里想的是“就算书把我读的累死,我也不想和这个老头一样过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年轻时就要去折腾!所谓“折腾”,就是让自己的内心永远保有热情,对待一切事物的热情,如果做一件事只是为了完成,那我们和工具有什么区别。年轻的价值就在于我们拥有所有热情的来源、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拥有敏捷的思维、拥有充足的精力、拥有美好的时光、拥有坚持的梦想。俞敏洪书中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可以过贫苦、孤独的生活,但不能过内心没有火焰、没有渴望和向往的生活。”

“与其在草原上追赶一匹骏马,不如种植一片肥美的草原,吸引所有的马过来。”——俞敏洪

俞敏洪说,让梦想不断引领人生的进步。是的,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也可以说是快乐的,因为知道自己在接近梦想,绕过这座山,翻过那道梁,或许还是山,继续前行,总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我们也该想想自己的梦想了。可能你说你有梦想,就是难实现。梦想确实是很难实现的,不然它就不是梦想了。没有一撮而就的梦想,必须付诸于行动,即便是每天小小的一点点进步,那也是收获。当然不能像《水手》里唱的那样,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

“当你发现一个失败对你来说能够承受的起的时候,你就要去冒险,你就要去大胆的尝试,否则你的生命将会因为你的谨慎和小心失去色彩。”——俞敏洪

在你不断追求梦想的时候,自身的努力往往是你成功的垫脚石,在不断前进的路上你会遇到各种阻碍,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克服阻碍就是丰富自己的过程。当这些阻碍和你的努力相碰撞的时候就会转化,使之成为你不可多得的经历、成为你克服下一个困难的能量、成为你通向成功的关键。生活是由很多复杂琐碎的事情自由组合到一起的一个状态,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小故事在发生,大多数人选择了解决这些小故事,而少部分人选择了避免发生这些小故事。如果你喜欢的事情不具备未来的意义,就要尽量少做。如果现在做的事情和未来你的生命中某一个重大的意义挂钩,那么你还是应该坚持做这件事情,如果未来某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必须以现在的痛苦为代价,而你认为付出这种代价是值得的,那么痛苦就会变成一种可以忍受的东西,甚至可以从中培养出来坚韧不拔的精神。大凡成功人士,都是好学者,他们把自己的脑子当水缸,把知识当酒曲装进去酝酿,酝酿出自己风味的酒,只有品酒师才品的出酒的成色。而你不学习,就像一个不喝酒的人,你喝一点都会被他猛烈的酒劲醉倒。或许只听听那些辛苦的酿酒过程,你都会被惊叹到,往往惊叹之后就是我不适合酿酒而否定自己。

本文最后借以书中一句话勉励自己:“一个人前半生如果没有能力做自己,那么后半生全是改变的机会。”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还来的及。

去你的岛读后感篇5

作为旁观者,观看他人的经历,能感受更多。

16岁之前为人生的分水岭,之前在家里帮忙给家里人干活,之后进入学校学习。有着哥哥的机缘和“撺掇”,自学考上了大学,之后也是相应的适应,在大学中有了去剑桥大学交流的契机,成功凭借一篇论文获得老师的青睐,顺利进入“剑桥大学”学习。

机缘/周围人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作用,若没有哥哥的撺掇,作为家里这样强大的阻力,怎么能逃离这样的生活呢;若没有神教教父的帮助,怎么能申请到政府补助金,在家里人不支持上学的情况下,继续学习呢;最大的帮助还是他的室友,一切暖心的举动,让她回归正常;还有她的姨妈,后来成为真正的亲人。在与家庭对立的时候,她的哥哥再一次站在了自己这一边,给她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一个个体生是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但是周围的关系,是你向前的动力,是你得以在世界上一直向前的安慰。(自己现在也深有体会,只有周围人的支撑,你才能度过一些自认为艰难的时刻)

对于我来说,那句“对我来说只要有机会,我就一定会抓住(作者虽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强大)”,不管是学习成绩上还是其他。这个也是最近有人这样讲过,人生总是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节点就是需要全力以赴的。要不然呢,浑浑噩噩的吧。有机会就全力把握,没有就静待花开,要不然呢?

作为农村人,我们何尝不是,女孩子不应该上学的论调遍布飞,趁早出来打工帮衬家里。唉,一个人如何逃离自己的原生家庭,一个人如何能放弃这种深深的联结呢,同时又在自己没有一些天赋的情况下(作者有着深度的看问题和写作的天赋),只能说好难。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内心深处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意像,那就是山的这一边是家人的圈子,山的这一边是我的圈子,家人与自己隔了一座无法跨越的山峦,这就是观念的不同,山里面的人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山外面的人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当观念冲突时,两个世界的人无法共存,这种家人之间的联结也就没有了。各自在自己的圈子世界中生活,互不打扰才是每个人最好的.归宿。但是与家人的联结怎能说断就断,就像风筝断了线,就像飞鸟没有了家,只能独立游荡,自己的根在哪里呢?幸亏有周围的人接纳了她,给了她温暖,否则世界之大,如何自处。(时间长了也会消磨掉这种情绪吧,但是那又得需要多久呢)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遭遇,观看别人能更清楚的看到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还是懵懵懂懂,不知道会对自己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作用。也许都是潜意识中的吧。

去你的岛读后感篇6

这也不仅仅是篇读后感吧,只是确实写到了一些东西,不由的想起了身边的事。

看这种书会有种恐惧的感觉,但是一旦看下去,满满的全是回忆。有些道理和感情也是在经历过了,才日久弥新。高中时间再紧也会有时间去思考一些自己的人情世故,大学时间再多也只会在表面,虚虚实实的过,上一次的思考都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感觉总是缺了东西,聪慧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被抽离。那些这下来就很有感觉,自己都禁不住点头的文字,不知道何时已经断了联系。生活里没有了文字,没有了回忆。有些事有些人怎么都想不起了。看着别人书里,那些小时候就存在的人物,那些从身边擦肩而过的路人甲,都能深深的刻在心里难受。感觉他们存在过。我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似乎在我的生活里也有过类似的人走过。可是她们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都不记得了。所以当我闭上眼睛,回忆我记得的画面,觉得在看一部电影,而主角不是我的抽离感。一遍一遍的质疑它真的存在过,我真的在这里伤心难过,在这里没心没肺的大笑过嘛。有种记忆的断层,感觉像是活在世界之外的。

每次看完书,都想要静静地想。放了空的想,我明明记得我在书里有千思万绪,可是关上了书,就只有余感,没有回响。

去你的岛读后感篇7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同事桌面上一本书《这是你的船》,出于好奇随便翻了翻,发现里面内容很新颖,生动、详实,故事情节跟我们平时工作很相似,于是借同事的书学习,由于是借用,时间紧迫,我快马加鞭发了一天二夜看完了这本《这是你的船》,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这是你的船》讲述一位舰长管理一艘军舰的故事,书中提到很多管理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给现在的'企业管理者作为参考,我们还可以在里面领悟到很多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道理。作者阿伯拉肖夫是美国导弹驱逐舰“本福尔德号”的舰长,当他开始接管“本福尔德号”的时候,这艏舰艇拥有当时美国海军最为先进的装备,但其管理水平和作业效率都很差,士兵士气消沉,无精打采,很多人都讨厌呆在这艘船上,甚至希望可以提前退役。但是经过作者两年努力,这种情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全体官兵上下一心,整个团队士气高昂,使得这艘军舰成为了美国优秀的舰队。阿伯拉肖夫从“树立典范、积极聆听、有效沟通、建立信任、注重结果、理性冒险、打破成规、培养人才、同心协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如何在两年里,将“本福尔德号”从一艘让人头疼的舰艇打造成美国海军最优秀的舰艇,建立一支严谨、高效而卓有成效的团队。短短的两年时间,舰艇上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得不让我佩服阿伯拉肖夫的管理方法。同时也让我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感悟颇深。尽管我不是一名“舰长”,但我是一名“船员”,作为船员的我从《这是我的船》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我今后的生活、工作都受益颇多。

一、树立典范。《这是我的船》中提到,真正的领导是通过以身作则来实现的,而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无论你喜欢与否,你的做法都会成为组织其他成员的榜样。真正优秀的领导者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站出来,承当责任。的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就有了标杆,员工们的工作就会有目标,行动就有方向,所以说在工作中,领导干部、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一切要员工做到的,首先必须自己先做到,甚至做到比员工更好,这样领导者的言行才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出现问题时,领导者应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刻站出来承当责任,而不是事情办妥领功奖项时领导者独自受奖赏,出现问题时领导者又把责任推卸给办事员工,这样员工就会认为领导者无担当,没魄力,不值得为之卖命工作,那样领导者就失去了相应的管理威严,团体自然就会管理不好,员工辞职率也会增高。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你绝对不能忽视自己对下属可能产生的影响,而应以身作则,努力做好“士兵”们的榜样。

二、积极聆听。聆听是了解他人真正需求的有效方法,在我们工作中,领导者如果能认真聆听每一位员工的心声,做好记录,作好归纳总结,作出具体分析,那样员工会觉得自己备受尊重,会更加自信、乐观地去工作。作者把自己与船上每个人的每次碰面当做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来处理,为了做到聆听这一点,他强迫自己记住所有水兵的名字,这以人为本、关注细节的举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能随时叫出每名员工的名字,能了解每位员工的情况对员工来说一种莫大的鼓舞,有些领导者往往忽略这点,多次见面后仍还像初次见面一样询问下属名字、工作底细等,这会让员工感到陌生,无形中跟员工产生了距离,让员工觉得该领导不关心员工,没有亲和力,团队自然就会缺少凝聚力,也会因此影响工作的开展。书中“戴维.劳尔”的提拔重用更让我佩服阿伯拉肖舰长卓越的领导、管理能力,同时更为他的领导方略和管理技巧所折服。曾经我也有几次同样的经历,当某领导布置一项工作时,出于好意,我向他提出了一些关于自己对此项工作的建议与想法,得到的是结果是领导想都不想我的方法是否可行,直接否定我的想法,还被误解为主意太多,不服从安排。为此我非常懊恼,也曾对之失去信任,更失去工作信心。细想领导积极聆听员工的想法与建议、多鼓励、关心员工对员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三、有效沟通。沟通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运用的技能,是每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管理的核心,我们不能“沟”而不“通”,一定要掌握高效的沟通技巧,才能使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工作中无时无刻都要与人沟通,领导和下属之间的沟通、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等。做好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沟通,这样领导可以更加理解员工,而员工也能更加支持我们的领导做出的各项决策、增加团队凝聚力;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从公司的大局和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加强工作之间协作变得更加顺畅;做好部门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我们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同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阿伯拉肖夫在书中给我们分享了如何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与下属有效的沟通,有效沟通,就是要向员工清晰地传达工作目标,并建立畅通的沟通管道,让员工尽量了解并理解公司的每一项决定,并能畅所欲言,这样可以尽量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犯错。因此有效沟通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是必不可少的。

四、建立信任。信任也是人与人相处最基本的要件,信任是建立员工主人翁意思的最佳途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领导者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员工,应该尽量多地站在员工的立场上想问题。《这是我的船》中提到,信任就像是一种银行帐号—如果想让它不断升值的话,你就要不断往里面加钱,所以在工作中,无论身居何位,我们都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相互信任,同心协力每做一件事时,必须认真思考每一个环节,合理解决工作中每一个问题,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才能逐渐获得别人的信任,我们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应为公司负责,为这个大家庭负责,因为我们是公司的一员,因为这是你的船,这条船承载着我们大家的梦想与期盼,与我们的共同利益息息相关,我们都是相关利益者,必须同舟共济,才能乘风破浪,最终到达大洋的彼岸。

拜读完《这是你的船》后,我重新规划了自己的方向,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我应该时刻牢记我是这条“船”的主人,而不是一个乘客,必须以主人的心态来管理和照料这条“船”,因为这是我的“船”。

去你的岛读后感篇8

父母是无法选择的!

在穆勒的《论自由》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将一个生命带到世上这一件事本身,就是人类人生活中最需要付起责任的行为之一。只知降生而不考虑其祸福,如此轻率地担起此项责任,除非所降生命至少会有过上合意生活的一般机会,否则就是对那一生命的犯罪。

但这本书的父母,并不是没有担起责任,而是因为自身的原因,限制了所降生命的发展。

在我看来,这个父亲的精神已经不正常了,更为可怕的是,原本行为还算正常的母亲也渐渐向父亲靠拢,“女人们如何生活,又如何死去,命运早已注定。由勇士们决定,也由女人们自己决定。像沙粒般数不清的选择,层层压缩,聚结成沉积物,变成岩石,直到最后化为坚固的磐石”。在这本书一开始,母亲便教主人公“闭嘴艺术”,而到这本书的最后,其实贯彻“闭嘴艺术”的恰是这位母亲本人。

很多时候,我在思考,如果主人公的母亲没有选择这样一个父亲,故事是不是就会不一样了?而使父亲成为这样,是否真的与躁狂症有关?

爷爷是一个沉默的人,爷爷奶奶家的地板一直都是雪白的,而爸爸,对于上完厕所不洗手这件事,却能说出“我教了他们怎么不尿在手上”,是什么样的故事,使爸爸成为这样的性格?不仅疯狂地反对政府,甚至还拒绝孩子们接受教育。

但是,却也无法指责这个父亲,当塔拉在教堂唱歌时、当塔拉去英国读书时,都觉得心里的某个角落被刺痛了,其实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的方式让人无法理解。

与父亲相同的角色是肖恩。我一直以为,肖恩是因为头部受伤才性情大变,但随着故事发展,当奥黛丽给塔拉发去邮件,当泰勒跟塔拉沟通后,才发现,其实肖恩是父亲的另一个形象。父亲想通过精神洗脑控制每一个人,而肖恩,则是用拳头。他仿佛打遍天下无敌人一般,利用拳头控制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但他也有让人觉得暖心的一面,当塔拉被父亲要求去操作大剪刀时,身体还没复原的肖恩为了照顾她,跟父亲妥协了,并与她一起操纵大剪刀。两人一起开着大货车出行,他叫她“小妹”,但是,后来“小妹”变成了“少妇”“黑鬼”。

但是,当塔拉与肖恩曾经的女友艾琳联系时,艾琳说肖恩朝她尖叫,骂她是个妓女时,塔拉这样写道:“我的思绪被这个词攫住了。我没有告诉她,那是我的专属词汇。”这个“专属词汇”让我感到一阵恶寒。

塔拉一面反抗父亲和肖恩,但其实也被他们影响了,比如她对奥黛丽五岁的女儿说:“如果你表现得像个孩子,”我说,“我就把你当孩子对待。”这句话肖恩也对她说过,但是她原封不动地对另一个孩子说了出来。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就算受了教育,原生家庭带去的影响,能被改变吗?能让人对此产生疑问的还有泰勒,泰勒是这个家庭第一个去求学的人,虽然他成为了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并且七个孩子都在进行家庭教育。

在剑桥大学时,塔拉对克里博士说“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我说,“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当时的塔拉只是为了回答克里博士的问题,但仿佛也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她的人生,盖过干草棚盖过屋顶的她,怎会怕高空的风呢?但是,人生该惧怕的又怎会只是风呢,还有脚下的地啊!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