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卡观后感8篇
一篇言之有物的观后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观后感是我对电影情感的记录和表达,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电影的艺术之美,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巴依卡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巴依卡观后感篇1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先进事迹,引导激励地区各级各族各界政协委员、各级政协干部守初心、担使命,聚焦先进,学习先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地区政协工委倡议,在全地区各级各族各界政协委员、各级政协干部中广泛开展向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学习活动。
一是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浓厚的爱党爱国情怀。他始终心怀爱党爱国之情,力践报国之行,把对党对国无限忠诚融入到守边护边事业中,矢志不渝传承着爱国戍边精神。我们要向拉齐尼·巴依卡同志看齐,把一生献给党的事业作为最大追求,始终怀着对党无限忠诚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深入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地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对党对国的无限忠诚融入血脉、植入灵魂,融入到政协履职尽责的全过程中,切实转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二是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他在危险面前临危不惧,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面对生死毫无畏惧,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生命的最后光辉托举起另一个幼小生命的新生和希望,用短暂而精彩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我们要向拉齐尼·巴依卡同志看齐,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发扬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将自我革命精神落实到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凝聚共识、建言献策等具体实践中,以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不断推动地区政协工作提质增效,切实发挥好政协“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展现政协担当、彰显政协作为。
三是学习拉齐尼·巴依卡同志无私奉献的民族团结精神。他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爱护自身生命一样守护民族团结。我们要向拉齐尼·巴依卡同志看齐,各级政协组织要把民族团结工作放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高度进行思考和谋划。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工作。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各族各界政协委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地反对“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发声、敢于亮剑,当好“发光体”,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始终争做维护民族团结的引领者,始终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始终争作维护民族团结的表率,助推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巴依卡观后感篇2
1月6日,喀什市委政法委对拉齐尼·巴依卡等6人的见义勇为事迹向社会予以公示,拟授予拉齐尼·巴依卡等6人“喀什市见义勇为先进群体”,拟授予拉齐尼·巴依卡个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1月4日,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在该校人工湖冰窟勇救落水儿童,失去宝贵的生命。连日来,他的感人事迹经广泛报道,令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们会永远记住他的崇高精神,把感动化为奋进行动。”喀什市委政法委干部张生泉说。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守边的动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作为第三代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2004年接过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中的“接力棒”,在帕米尔高原守边,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这两天,在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年近七旬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都要去陈列着一家三代巡边照片的展览馆,在那里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我的儿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为他骄傲。”看着儿子巡边的照片,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善良、单纯、勇敢,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一个人,家人们会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拉齐尼·巴依卡是我的榜样,他正直真诚的品格和果敢坚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曾经同拉齐尼·巴依卡一起巡逻的护边员麦富吐力·坎加坚定地说,“我们会好好替他守护这片他挚爱且为之奋斗过的土地,把他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实际行动。”
巴依卡观后感篇3
“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在晨曦中,我的祖父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他视巡边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祖父这种精神是我家的一盏明灯……”
这是拉齐尼·巴依卡创作的诗歌《南湖》,也是他的朋友圈最后一条动态。
视频中,一个月前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显得非常消瘦、憔悴,与4年前我采访他时相比,明显苍老了许多。老人刚刚给牦牛喂完草料,说话声音很小。在这之前,儿子拉齐尼·巴依卡心疼他,不让他干重活。
通过手机镜头,我看到老人身后的景象——从提孜那甫村望出去,远处皑皑的雪山,便是“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和绵延崎岖的边防线。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长达888.5公里,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在塔吉克语中,红其拉甫意为“血染的通道”。这里常年积雪,平均海拔超过43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风力常年在7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我年轻的时候,长年累月在外巡边,拉齐尼·巴依卡主要由他妈妈带大。”谈起自己的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话多了起来。他又一次讲起三代人接力护边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给连队当向导巡边。每次巡逻,他们都会带上3样东西:水泥、油漆和馕。馕在路上是干粮,水在山沟里随处都是。到了界碑,大家用水泥修补损坏的地方,用油漆刷新,还要描字,尔后敬礼、宣誓。
“我爸爸巡边23年。1972年,他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我就接过‘接力棒’,与连队官兵一起走了36年。”他的语气很平静。实际上,这位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的老人,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在巡边护边生涯中,他曾50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98年“八一”前夕,县领导到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家里慰问,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朴实的话语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第二年,满头银发的他在党旗前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前,他曾9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就这样,两代人在帕米尔高原树起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也飘扬在拉齐尼·巴依卡的心中。
在5个儿女中,拉齐尼·巴依卡无疑是父亲的最爱。受父亲影响,拉齐尼·巴依卡从小就有当兵的梦想。2001年12月,他如愿以偿参了军。在部队,他的军事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被评为“优秀士兵”。2004年7月,退役的拉齐尼·巴依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从那年开始,他接过“接力棒”,沿着父亲的足迹,义务为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巡逻向导,其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誉为“帕米尔雄鹰”。
2011年冬天,边防连一支巡逻队伍遭到暴风雪袭击。途中,战士皮涛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危急时刻,拉齐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系成绳子,花了2个小时才将皮涛拉出来。皮涛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抢救了3个多小时才挽回生命。伤刚好,他就立即回到护边队伍当中。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为国护边是我们家的荣耀!”拉齐尼·巴依卡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视频中看着老人喃喃自语,我的内心也如刀绞一般。我小心翼翼地问他:“将来有什么打算?”
老人说:“儿子生前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去当兵,去保家卫国。我的责任就是教育好我的孙子孙女,把我们一家三代人守边护边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
巴依卡观后感篇4
生命的托举成了红其拉甫边防连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姿态。
“来人啊!救救孩子!”今年1月4日中午,一名儿童掉入喀什大学校内人工湖的冰窟,拉齐尼·巴依卡奋不顾身,踏上冰面,施以援手。
就在他快要拉住孩子的瞬间,冰面破碎。拉齐尼·巴依卡掉入刺骨的湖水。他用冻僵的身体和所有的气力托起孩子,坚持了漫长的十分钟……
最终孩子获救,他却不幸牺牲,年仅41岁。
连日来,拉齐尼·巴依卡的英雄事迹,令无数人闻之落泪。在生死考验面前,他把生的希望送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优秀答卷、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英雄托举 响遏行云
不久前,伊宁县英塔木镇托万克温村党支部书记木沙江·努尔墩一路奔波,踏上帕米尔高原,来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
群山如阙,雪峰林立。看着拉齐尼·巴依卡的长眠之地,这个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大汉,不禁声泪俱下:“兄弟,我来看你了……”
木沙江·努尔墩是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培训期间的室友,1月4日,曾与拉齐尼·巴依卡一起救人。
“我时常会梦到当时的场景,他在冰水中对我大喊:‘别过来,冰薄!’‘救孩子,先救孩子!’”2月26日,木沙江·努尔墩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中午,眼眶通红。
尽管听见了拉齐尼·巴依卡的劝阻,但紧要关头,木沙江·努尔墩顾不了那么多,急忙前去施救。在施救过程中,他也不慎掉入冰水。回想起那冻透骨髓的寒意,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落入水中的瞬间,我大脑一片空白。感觉有无数根针扎进了皮肤,再后来,全身都僵了。”木沙江·努尔墩感慨,拉齐尼·巴依卡不会游泳,却在冰水里托举着孩子坚持了那么久,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拉齐尼·巴依卡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超人的意志,用托举成就大爱。英雄一幕,宛若一曲高亢的壮歌,响遏行云。
马燕是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培训期间的教师。“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打扫卫生、擦黑板,学习很刻苦。”马燕动容地说,“拉齐尼·巴依卡虽然是我的学生,但却是我人生的导师、学习的楷模。”
在拉齐尼·巴依卡曾经巡逻的边境线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和同事把拉齐尼·巴依卡巡边使用过的望远镜留在这里,用石头压住,镜头朝着提孜那甫村的方向,希望英雄每天都能看见家乡,看见祖国的大山。
“他是我在部队时照顾我的‘老班长’,是工作中带我巡边的‘领路人’。”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哽咽地说,“我会传承他的精神,担起他的责任,继续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巴依卡观后感篇5
1月4日以来,“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勇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的消息传遍新疆,轰动全国。网友痛惜,人民怀念:“这样优秀的战士离开了我们!英雄一路走好!”“沉痛悼念拉齐尼·巴依卡同志!”“怀念英雄!”
自治区党委追认他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人民政府评定他为烈士。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接力守边71年的动人故事早已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他的英雄事迹动人心魄,他的精神令人敬仰!
他是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先锋模范。拉齐尼·巴依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不足3年,围绕边境地区民生领域建言献策,提交建议、议案12件。他的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改善了护边员队伍结构和工作条件,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付出了毕生努力。
他是坚定守卫边疆的忠诚卫士。“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16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素有“死亡山谷”之称的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翻越雪山达坂,蹚过急流冰河;在巡边路上多次豁出性命冲在前面,为救起掉进雪洞的战士曾被冻得昏迷过去;为探出一条安全的山路被滑落的石头砸晕在悬崖边……拉齐尼·巴依卡坚守初心,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他时刻秉怀作为党员、作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感,心中饱含着家国情怀。
他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楷模。“他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唯独没有自己”,拉齐尼·巴依卡的战友说。巡逻期间遇到暴雨,拉齐尼让护边员们都进帐篷休息,自己坚持留在外面看管牦牛,即使被淋成“落汤鸡”,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地继续巡逻;每场大雪过后,他总是第一个帮助牧民清理积雪;巡逻路上遇到病情危急的群众,顶风冒雪将病人送到医院,默默守候直至病情好转……拉齐尼·巴依卡时刻把群众的事记在心上,关心群众、体贴群众,扑下身子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成为群众最认可、最信任、最亲近的人。
不畏困难、不惧牺牲,心系家国、舍生取义。在生死考验面前,拉齐尼·巴依卡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优秀答卷,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他是模范中的英雄、英雄中的模范。英雄虽然逝去,但他的精神永存。拉齐尼·巴依卡英雄的精神将永存在祖国的边境一线,永存在帕米尔高原的雪山之巅,永存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永存在全疆各族人民的心中。
拉齐尼·巴依卡对党忠诚、热爱祖国,是一位优秀的护边员。他是祖国边疆的忠诚卫士、人民生活安宁的可靠守护人。他担负的职责与我们政法人的职责相同,他执行的任务与我们政法干警的任务相近。在学习他的英雄事迹、传承他的不朽精神时,我们情更浓、心更近、劲更足。全区政法干警要以英雄精神为灯塔,照亮心灵,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高举法治大旗,弘扬英模精神,做实各项工作,努力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尽职担责,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贡献政法力量。
巴依卡观后感篇6
二零二零年的春节,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红火热闹。疫情的到来让春节变得沉默无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有无数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面对疫情的危险,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同担风雨,共盼春天。
逆行者。
除夕夜本应是阖家欢乐、幸福温馨,但他们身着白大褂,有家难回。他们不是天生的白衣天使,只是为了坚守入职时那铿锵有力的宣誓,为了不再看见患者家人悲痛的容颜,他们放弃假期,取消旅行,只为在需要的时候说一句“我报名”。1月24日凌晨四点半,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许多医生被电脑铃声吵醒,冬雨淅沥,出征的信号像榔头砸在心上一样。他们没有推脱,没有退缩,迅速集结。像他们一样的人,在这个深夜还有许多许多。
截止2月26日,共三万两千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他们告别家人,告别团圆,只为了国家的那一声召唤。“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他们的口号让人泪目。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坚守者。
寒风里,他们带着口罩坚守在马路旁,一辆辆车查验,一个个人测温。他们守候在公路疫情防控测温一线,让交通通畅,让城内安全。清晨里,他们手持工具行走在大街小巷里,清扫垃圾,维护一方土地干净。他们是环卫工人,疫情期间依然工作,只为维持城市的环境。黄昏里,无数快递小哥骑着车穿行在马路上,他们带着无数人的期待和盼望,将包裹准确送达,让生活不至于贫乏。
除了他们,无数同样坚守在岗位上的人。他们随处可见,遍布城市,但在这一刻,他们并不普通。他们被冠以坚守者的称呼,成为冬日里的风景。
追光者。
在抗疫一线的,不仅有医护工作者,还有无数科研人员。他们在战疫的另一条线上,承受着长时间负压工作,与时间赛跑。研究对应药物,寻找零号病人,采集病毒毒株……在无数深夜里,数据是冰冷的,但心是温暖的。为了病毒溯源,临床救治,他们熬红了眼睛。在无数新闻里,他们出现的最少,却承担着最重的任务。他们在疫情里研究,在黑夜中追逐希望。他们是追光者,也是光芒。
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都有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自己,便是为春暖花开贡献一份力量。
昨日,冬已尽,春可期。我们经历了风雨,而今春暖花开,山河融融,春色正美。
巴依卡观后感篇7
望着挂在家中的那套新西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人泪水满面。要是往年,这时的拉齐尼·巴依卡已经带着他在基层工作调研所得,踏上了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路程。如今,他已长眠在帕米尔高原,守护着他魂牵梦绕的边防线。
时光回到今年1月4日13时56分,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着哭腔的叫喊:“快来人啊!救救孩子!”
拉齐尼·巴依卡循着声音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小孩陷入人工湖的冰窟里,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来不及细想,拉齐尼·巴依卡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跌入水中。冰冷的湖水迅速带走身体的温度,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尽量托在水面。
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一起施救,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10多分钟过去,孩童成功获救,但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冰水中浮上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回忆拉齐尼·巴依卡救人的情景,木沙江·努尔墩泪流满面:“他说救孩子,救孩子,我把围巾递给他,他抓好后我把围巾往回拉,拉过来一米多,冰突然裂开了,我也掉到水里。我快上来时他说赶快救孩子,我回过头一看,他慢慢地往水里沉下去了,整个过程大约10分钟,他一直托着孩子……”
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8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我国唯一只能靠牦牛出行的巡逻线。特别是在中巴边境的重要通道吾甫浪沟一带,每次巡逻都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还要80多次蹚过刺骨的冰河。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都是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员,从他的爷爷开始,就和当地边防战士一同守护着红其拉甫边防线。2004年,拉齐尼·巴依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家里的第三代护边员。
2011年10月的一天,拉齐尼·巴依卡和战士们巡逻时突遇暴雪,狂风夹着暴雪让人睁不开眼睛,一名战士不幸掉进雪洞。危急时刻,拉齐尼·巴依卡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奋力将战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自己却被冻得不省人事,在医院抢救了3个小时才挽回生命。
说起拉齐尼·巴依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边境派出所副所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说:“巡逻的时候每次看到界碑,拉齐尼·巴依卡都会去擦干净。颜色浅了,他专门带油漆去描红。‘中国’这两个字永远在他心里,也永远在我们心里。”
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多次带着儿子拉迪尔·拉齐尼来到国门和护边一线,让他从小感受护边守边的精神力量。拉迪尔·拉齐尼说:“我爸爸是一个英雄,我长大要当像他一样的人。”
拉齐尼·巴依卡的女儿说,爸爸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为国戍边,让自己和弟弟上大学。她希望爸爸放心,姐弟俩一定会好好学习,实现他的心愿,把他的精神传给所有人,要让全世界知道,爸爸是个英雄。
拉齐尼·巴依卡离开了大家,巡逻的队伍和巡逻的脚步从没有停息。每当巡逻的人们休憩时,都会唱起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大家知道,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最喜欢唱的一首歌,也是他每次巡逻时都在唱的一首歌。唱起这首歌,仿佛拉齐尼·巴依卡就和大家在一起,就一同走在巡逻的路上。因为这只帕米尔雄鹰,永远翱翔在帕米尔的天空。
巴依卡观后感篇8
在北京刺骨的严寒中,我收到了我曾经的采访对象牺牲的噩耗。
正在新疆喀什大学接受培训的塔吉克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跌入校园人工湖冰窟的一个孩子,英勇牺牲。
这位曾获得过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道德模范、优秀护边员等殊荣,《中国民族报》曾多次跟踪报道过的英雄,就这样和我们永远分别了!
一页,一页,又一页,深深的悲痛中,我翻阅这些年来采访拉齐尼的笔记,特别是2018年10月间,到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采访他和家人的文字,许多情景浮现在眼前。
??
我的爷爷和边防官兵一道,建造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第一座边境界碑,这是我最自豪的事。
——拉齐尼
“我年轻的时候,长年累月在外巡逻,顾不上家里,拉齐尼主要由他的妈妈带大。所以,他的性格不像我。”拉齐尼父亲的一番话逗乐了大家,也使那次采访变得轻松愉快。
在拉齐尼的院子里,有一间存放着一家三代为国戍边照片和荣誉证书的陈列室,面积不大,还展示有当地牧民早年巡边用过的望远镜、水壶、马鞍等。
墙上的一个木制相框里,镶嵌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一名战士正在和一个头戴黑色帽子的年轻人交谈。拉齐尼告诉我,戴黑色帽子的人便是他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组建不久,即将执行巡逻任务的连队官兵却犯了难。此行,他们要到吾甫浪沟(塔吉克语,意为死亡之谷)巡逻,路上经常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往返一次大约需要3个月。如果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当地牧民做向导,连队官兵将寸步难行。
红其拉甫边防连所在地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风力常年有七八级,天气变化无常,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雨雪交加。因地势险要,通常只能靠“高原之舟”牦牛作为巡逻的交通工具。
就在这时,拉齐尼的爷爷自告奋勇,给连队当向导。此后23年,他的爷爷总是骑着牦牛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义务带领边防官兵巡逻。
拉齐尼一家三代义务为国戍边的历史由此拉开。
拉齐尼曾对我说:“我的爷爷和边防官兵一道,建造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第一座边境界碑,这是我最自豪的事。”
1972年,年迈的爷爷走不动了,拉齐尼的父亲主动接过“接力棒”,与连队官兵一起爬冰卧雪、戍边巡逻,一走就是36年。
二
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自己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守边护边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拉齐尼
拉齐尼说,在他小时候,曾一度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因为父亲常年不在家,家里的活儿基本都是母亲在操持。
在长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拉齐尼逐渐懂得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牧民们能有今天幸福生活全靠共产党,也意识到作为边民,为边防官兵做巡逻向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共产党员的父亲,也在有意识地培养“接班人”。拉齐尼说,他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巡逻,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的技巧。
“边防官兵日夜巡逻,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们是这里土生土长的牧民,给他们带路理所应当。”2004年的一天,父亲对拉齐尼说,“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做的事继续下去,为祖国的边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彼时,拉齐尼刚从部队退伍回家,而他服役的部队就在帕米尔高原。看着父亲坚毅的眼神,拉齐尼决定将父辈爱国守边的精神传承下去,把为国守边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
近20年的巡边路上,危险无处不在。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拉齐尼深深的足迹。
有一年冬天,拉齐尼带领连队官兵深入吾甫浪沟巡逻时,天气骤变,鹅毛般的大雪纷纷落下。战士皮涛不小心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一个雪洞里,周围的冰雪不断坍塌。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喊道:“大家都不要动!”随后,他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花了2个小时把皮涛拉了上来。而拉齐尼因严重冻伤,在医院抢救了3个小时才活下来。
“为国戍边,我们义不容辞。”拉齐尼说,“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自己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守边护边是我应该做的事情。等我干不动了,就把这项工作传给我的儿子,我们要在护边路上世世代代走下去。”
三
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家和牛羊。
——拉齐尼
在塔县采访的第二天,我跟随拉齐尼乘车前往红其拉甫边防口岸,实地感受牧民巡边。
汽车在水泥路上平稳地行使着,沿途不时可以看到放牧的牧民。在车里,拉齐尼谈及,在爷爷和父亲巡逻的那个年代,去口岸一趟要耗费十天半个月时间,远不及现在方便。
近年来,新疆不断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兴边惠民政策,彻底改变了“巡边靠走、通信靠吼”的传统巡边方式,“守边受穷”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拉齐尼说,以前护边员每月只能拿300元的补贴,现在每人每月的补助有2000多元。此外,巡逻线上还建造了执勤房,为护边员配备了专业的卫星电话、望远镜、摩托车等装备,护边员不再风餐露宿,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红其拉甫前哨站。这是拉齐尼和父辈再熟悉不过的地方。看到拉齐尼来了,执勤的官兵纷纷打招呼问好。从言谈举止间看出,拉齐尼与他们建立了战友般的深情。
10月,正是内地的金秋时节,但红其拉甫周边的山头已被厚厚的白雪覆盖,不时可以看到牧民成队制的巡逻。只见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渐行渐远。这便是拉齐尼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拉齐尼一家三代走过无数遍的地方。
“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家和牛羊。”那时,拉齐尼对我说,爷爷和父亲走过的每一条路,他都走过。他将沿着父辈的足迹继续走下去,争取再走40年!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拉齐尼的话言犹在耳,如今,他却在冰冷的湖水里用双手托举起另一个生命后,永远地离开了!
四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拉齐尼
拉齐尼成长在一个有着红色血统的家庭,自祖父毛遂自荐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起,爱国护国、戍卫边疆的情怀,就始终流淌在这户普通的塔吉克族牧民家中。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巡逻在冰峰雪岭间。
拉齐尼的父亲说,儿子是听着他讲爷爷为国守边的故事长大的。也许正是从那时起,家国情怀就在这个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
1998年“八一”前夕,当地领导到拉齐尼家慰问他的父亲时,曾问他父亲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拉齐尼父亲的回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第二年,满头白发的父亲在鲜红的党旗前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与父亲一样,拉齐尼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把党徽戴在胸前,时刻提醒自己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忘为民初心。
“巡逻路上,经常要穿越刺骨的冰河。每次拉齐尼都要自己先过去试一试,这个水深不深、水流急不急。在他确认安全之后,才组织战士一个个过去。”红其拉甫边防连班长周林平说。
“拉齐尼准备物资的过程非常细,工作认真负责,每次巡逻都为我们做向导,十几年如一日,非常敬业。”红其拉甫边防连战士肖瑶说。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拉齐尼更加忙碌了。“知识水平不够的话,怎么起模范带头作用?怎么提成熟的议案?怎么带领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为提高知识水平,3个月前,拉齐尼到喀什大学参加培训,重点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培训结束后,拉齐尼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奔走在深山雪谷中,保家卫国。
然而,这一切在1月4日的那个中午戛然而止。
当时,拉齐尼和同学正前往食堂打饭,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救救孩子”。循声而去,只见湖面破碎的冰窟中有个身影在挣扎。
刹那间,拉齐尼第一个冲上冰面。“咔嚓”,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不慎跌入刺骨的水中,他拼尽全力用双手把孩子托出水面。
大约十分钟后,孩子成功获救,而拉齐尼却再也没有上来。
大爱无言情自深。千钧一发之际,拉齐尼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入党时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以忠诚践初心,以生命赴使命。英雄的拉齐尼,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将永远被人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