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推荐7篇

时间:2024-07-14 17:02:18 分类:教学计划

一份有意义的教学反思是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的,只有将教学反思写得全面,我们才能让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推荐7篇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篇1

批改了前一章的测试卷,由于课标的要求反证法要求不高,所以在教学中也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突破这个难点,要求只是对于反证法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证出平行线的传递性而学,反证法只局限于证明平行线的传递性。但是考试的卷子里出现了,用反证法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相等,那么这两条边所对的角也不相等。结果有很多学生错误,与另外的数学老师交流,她说她班上的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只有10几位学生做错,试卷是她出的,她也许认为这个内容既然出现了学生就必须掌握,所以讲的很透彻。而我的想法既然是标准里不要求学生掌握的,那应该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这件小事情也就引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困惑,我们该怎么把握教学中的度。教学中有这样的要求,分成几个层次,对于学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完成b、c的内容。应该说是选学的,但是考试的时候,又把这些内容出来考,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掌握这些内容。表面上要求是降低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反而变的更重。对于考试中的错误,我只好再利用什么时间进行补充。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解决部分学生对于不理解的问题不愿意问的状况,在班上组织了10位学生帮助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开始的时候两位数学课代表都没有积极参与,结果另外的这10位学生有点意见,开始还是比较积极,可是过了几天积极性就不高了,比较难坚持。早上两位课代表来交作业的时候,向他们了解班级中同学学习数学的情况,叫他们对于班中学习情况提一些建议。在交流中让他们明确课代表不仅仅是交作业,在班级中除了自己的学习起示范作用外,还要对班级学习有促进作用,要求他们想办法。跟他们谈了帮助同学的重要性,可以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威信,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今后工作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每个人如果能帮助别人,使他们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进步,这样人生价值就可以得到体现,生活会感觉到更加幸福。思想工作做通后,要求他们在课前对班级中的学习提一些建议。在课前,我表扬了他们两对于班级数学学习中的担心,并向我提建议。并决定到讲台上来向大家提几点建议,同时宣布自己愿意帮助别的同学。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支持。

合作学习的内容本来是利用课件来展示,但是教室里的播放软件版本太旧,不能显示动画过程。改成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按住一边的中点旋转180度,再画出图形,这样处理也许比动化展示更有效果。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的时候,着重分析了定义的条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四边形。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时候,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在上次考试中有的学生就是因为想当然,觉的就是正确的,忽略了条件结果就错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命题是错了。因为缺少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平面内。还有一个错误,“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好几位同学为了省事,把前面的前提条件,“在一个三角形中”省去,结果就是另外的意思,只要有边相等就有所对角相等。进一步强调了数学这们学科的严密性,所有的定理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

整体感觉学生证明的思路还不是很清晰,证明步骤的书写还有待规范。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篇2

今天上完公开课,一直还没回过神来,晚上唱k时、开车时都忍不住还在想这节课的得与失,因为复习课是比较难上的,也听了我校近期不少复习课,总觉得大多数老师对复习课研究不多,成功的课例屈指可数(不好意思,个人意见,可能得罪了一批人!),下面结合自己这节课,谈谈复习课(主要指第一轮复习)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注重建立知识结构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应该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理清知识的前后联系,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知识“框架”,能够在碰到问题时,联系起相关知识点,起码知道题目“考什么”,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知识点。这一点有不少老师已经注意到,但有的老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忙于做题,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未能与题目建立起联系,其效果则大打折扣。

1、本人的课,同样也有操之过急之嫌,还可以再慢一点,多给学生一点回忆、记忆、理解和思考的时间。

2、本课采取了让学生“读一读”知识点的办法(数学课甚至理科的课都比较少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悉知识点,从课堂反应来看,应该是达到了目的。

二、练在讲之前---问题驱动,激发学习热情

本课采用2道较为简单的(第二题已建立了“脚手架”)题目,先让学生试一试,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激活旧知识,再现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当学生遇到问题后,再进行知识整理,其印象是深刻的,其思维也更深刻。如果,我们一上来就是这个、那个知识点,学生在没有问题驱动的情况下,被动的听老师讲,气氛沉闷是自然的,甚至有学生会“走神”。

三、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这一点,本人自认为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既突出重点,又覆盖所有知识点,是第一轮复习比较难处理的一对矛盾体,我也觉得很难把握。不过,我认为要想一节课解决所有本章节的所有问题,那是不现实的。因而,必须考虑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有所割舍,有所侧重,有些非重要重要知识点,带过即可,不必过多纠缠;而重要知识点则要不断强化和深化。

1、本节课课前小练主要围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开展,淡化了其它知识点,突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但因ppt的不兼容,导致课件用不了,因此呈现答案不够自然,未能一个一个呈现答案,给学生直观的体验。而教学中为了不一次投影给出所有答案,采取了学生口答,效果有所降低,学生对判定定理熟悉得还不够。

2、梳理知识时,重点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达到了突出的目的。但因未使用ppt,黑板不太够用,所以板书设计有所欠缺,导致了知识点呈现不全,对学生熟悉知识点,有一点影响。好在,我们班学生已基本养成了预习习惯,影响不大。

3、例题练习紧紧围绕判定展开,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方法,强化了判定定理的运用。在后面的练习中其它几道与平行四边形性质有关的问题,学生基本可以解决,故没有讲评,而重点讲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11题,再次突出了本课重点。学生的思维得到再次训练,知识和技能得到了了再次巩固。

四、请选例题,注重综合

如果复习课中,仅仅是把学生做过的题或基本相同的题再做一次,可以达到一定的复习效果。但其复习效果主要停留在知识再现上,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起不到多大作用。同样,复习课中(尤其是第一轮),知识点复习与能力发展又是一对矛盾体,尤其是面对我们学校这样相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一方面,我们很多老师担心:题目难一点,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可能学生会基础知识都不够熟练。于是,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基础知识点练习“压在”学生身上,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一种“做题倦怠感”,因此,我们的初三课堂,大多数感觉死气沉沉。另一方面,我们有些老师,例题没有紧扣重点,不注重方法提炼,尤其是通性同法的提炼,有些例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从而例题不像例题,讲解啰嗦,起不到能力训练的目的。

五、将在点子上

另外,讲一点所有课相通的地方,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一、一节课是否以讲完为目标?讲完了的课才是好课?

公开课中,我看到了一种现象: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完整,为了最求所谓的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有些老师总是很急于把所有题目讲完,而忽视学生的主体认知。有些问题没有挖掘深入,草草了事,有些方法没有提炼,急于进入下一个问题。

回顾本节课,在例题处理上我也犯了类似的错误。方法提炼的还不够到位,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深化。我们大家都不同程度的犯着同样的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课标要求把握不准,要么偏离了重点,要么题目太难;(2)对学生的学情认识不足,设计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我的课为例,例题中,本想给一点“脚手架”,提示学生利用点的坐标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做一些提示,但后来还是没给,想让学生自己试一下,结果学生做起来没有头绪,很多同学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能否将坐标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联系起来估计不足。好在,我巡视中发现了问题,组

织了学生讨论,给学生打开了思路,但也耗去了不少时间。

不过,从学生活跃的思维来看,本节课的目的达到了:(1)所有判定方法都得到了强化;(2)解决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坐标的整合问题,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3)课堂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关系。

课堂预设即课前做的教学设计,它是“静态”的,即使老师在课前准备做得再充分,都不可能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学习障碍全部预测清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策略,甚至“砍掉”某些已有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中的学习障碍。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才会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学习的动机才会更持久。

二、题目是越多越好吗?

本节课题量不算太大,但做到了几点:

(1)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有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或者说是核心,从变化的题目中抓住不变的东西---核心问题。本课的核心问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选择。自认为从课前小练变到典型例题,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前面的练习其实就是为例题做了一定铺垫,学生可以建立起知识联系,寻求解题突破口。但,从典型例题变到能力训练题,并不理想,没有紧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而变,这也是因时间仓促,下的功夫不够所致。

(2)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对学生提升解题能力颇有帮助,而且能够让学生顺利建立起知识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中,典型例题覆盖了几乎所有判定方法,使学生各种方法进行了合理分析,既可以牢固记住这些方法,又可以进行对比,理清他们的联系和区别,同时提升解题能力,避免了“题海战术”。

(3)多题一法

本课从课前小练到例题再到练习题,虽然题目各不相同,但解法却都是相通的:即根据条件,选择一种判定方法进行判定。这有利于学生“悟”出解题的思路,找到数学的乐趣。

遗憾的是,在“多题一边”上不够,如果能够编出一道例题,就是前面小题的整合,那就最理想了。虽然典型例题有一点“多题一变”的思想在里面,但还是不够经典,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还有很大距离。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篇3

?四边形》这一课的教学,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重视动手操作。

四边形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探索究竟怎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同时又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从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四边形,归纳出四边形的特征。在练习巩固环节中,学生通过创造四边形,按要求画四边形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在认识了四边形的环节中,我安排是四人小组讨论出一种分类标准,让他们将图形分分类。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还有根据形状等来分的。分类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说的能力和听的能力,一举多得。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成功之处是有的,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如:在四边形分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给学生操作的时间不够充分,在我的预设中要求学生把信封里的每个四边形的边或角都用尺子去验证了才去分类的,但在课堂中却出现了很多学生只是直观地对图形进行分类,由于经验不足,我在课堂巡视时没有去指导学生把每个图形验证,所以到最后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平行四边形也是一个对边相等的图形,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只是拿了学生分类时的图形撕下来进行验证,图形太小了,效果不是特别好,如果老师事先能准备好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来演示,效果可能会更好。总之,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篇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动手操作,探讨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会给四边形分类,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是探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分清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目标、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现做以下反思:

一、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基础

由于本节课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上先从教材70页主题情景图中找一找见过的四边形,在纸上画出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标出你知道的图形的名称。然后展示教材第71页上图。“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复习四边形的概念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唤起学生的经验,为新课的学习铺路搭桥,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轻松,体验的学习的愉悦。

二、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结论和数学能力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以听、看、记忆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抽象的概念。为使学生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设计了动手操作,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这样不但理解了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重视理清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在教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学生给四边形分类,再说出为什么这样分,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又便于理解知识间的关系。在讲解关系时,把四边形比做大家族,其他则是小家庭或家庭成员,并用课件演示出来,形象又具体。

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解决问题。巩固应用中,我设计了一道习题:说说生活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感悟中学数学。

本节课的不足是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及学生的兴趣调动还有待于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向同事们多学习,多吸取他们的教学艺术,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篇5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幼儿园建筑工地,看到了平行四边形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会到了计算它的面积的用处,这就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述这个教学片断中,对传统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方法作了大胆改进。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后调查发现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学想到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这一方法。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干扰,大多数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条相邻边的乘积。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均给予鼓励。因为虽然第一个猜想的结果是错误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却是合理的,而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令人惊喜的是,有的同学竟能发现两种猜想有矛盾之处,这是我所料始不及的,仔细想想,这虽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在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独立思考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才得到"灵感"的,而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只有在相互讨论,各种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种答案显而易见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要尽量减少。上述教学片断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想什么办法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这一问题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学生就开始思索、实践、猜想,并积极探求猜想的依据。当学生初步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公式能运用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吗?”这个问题把学生引向了深入,这不仅使学生再次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同时更是一种科学态度的教育。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篇6

于是本节课安排如下;

首先,出示教科书的主题图。先让大家找出图中的四边形,并观察,让他们跟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初步感知这类图形的特征。接着出示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样的图形有什么特征?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对边是相等的.,对角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上出现一条红色线条。从平行四边形的左边平移到右边,学生发现上下两条边的距离一样,没有变化。出示总结:由于它相对边之间的宽度总是相等的,我们就说它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把这种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此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其次,讲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点。出示三角形框架和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动手拉一拉,学生发现,得出规律:三角形不易变形(即稳定性),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稳定性)。同时让他们例举生活中的例子,那些是运用这个特性的。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最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老师先在课件上演示画法,然后让学生做书上的针对练习。通过动手活动,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设计巩固练习。练习往往能反映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反应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入拓展练习,对优生增加难度。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篇7

?四边形》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同时这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观察、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数学活动把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

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关注生活经验,提供感性材料。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有关,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图形,对四边形也不陌生。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图形为教学素材,目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边形。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在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将图形分分类。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有根据是否是对称图形分的、还有根据对边是否相等来分的。尤其是有根据是否是对称图形分的情况,学生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这虽然是一位同学的想法,却给了更多同学一启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说的能力和听的能力,一举多得。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我觉得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需要自己不断努力:

1、在这次教学中,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但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过多地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有几种不错的分类方法没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示。

2、面对学生的生成,课堂的应对能力还不强。整节课学生的交流、发言都比较积极,可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局面。当学生的分类方法正是我所期望时,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听懂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学生对分、画、拼四边形都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四边形的分类”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理想,学生能直观的进行分类,但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几次的教学中,学生都说的不理想。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