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事迹心得体会8篇
完善事迹材料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自身成长,事迹一定要突出个人的独特性和个性特征,展现其与众不同之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援鄂事迹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援鄂事迹心得体会篇1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尽管疫情肆虐江城,尽管黄鹤楼笼罩乌云,但我们依然相信,太阳一定会升起!”
昨天,一首由上海推么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上海人民大舞台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出品的抗疫歌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在腾讯视频、好看视频和西瓜视频等各大网络媒体上线后即迅速被转发,引起热议。新浪微博上,《四月去武大看樱花》一个小时达到过万阅读,朋友圈有近百条转发。
“早晨出门的时候,我看到门前的樱花已经开放,它告诉我们,冬天已过去,春天来了,我想大家期待的那一天不会太远。”3月6日,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在回答“武汉什么时候解禁?”时这样回答道。
丁向阳这一席话道出《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火了原因:期待武汉封城解禁,期待抗疫取得全面胜利,全国人民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能够自由出行(去武大看樱花),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军医,这次抗疫没有机会去前线,我们在后方要为抗疫加油鼓劲,文艺抗疫。”歌词作者、上海推么推文化传媒创始人涂建设如是说。据涂建设介绍,在《四月去武大看樱花》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中,从作词、谱曲、演唱、制作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鼓励和支持,这其中,有在武汉的老师、同学、战友,还有许多从未谋面的全国各地写手、歌手和音乐人。其中最令他感动的是原武汉大学学生合唱团团长李泉和上海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雷撼,他们不但亲自参与了这首歌的隔空录唱,还动员了校友和小伙伴们参与。
文艺抗疫,是位于“演艺大世界”的上海人民大舞台自疫情防控以来一直的行动。抗疫期间,人民大舞台的万众编剧上线了五部抗疫广播剧,受到了听众的好评。
这次参与抗疫歌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的制作,上海人民大舞台合唱团的团员们全部公益行动,男声主唱余争平是中央电视台军旅歌曲大赛金奖获得者,女声主唱李杰曾经随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过新年音乐会演出。他们都是戴着口罩出门参加公益演唱录制的……
“真的很感动,这么多歌手、音乐人和网友都义务参加这首歌的制作,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他们让我看到了人性发光的一面,让我受到了教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统筹、90后推么推文化传媒音像部小编欧阳丹感慨的说。
“这歌越听越好听,越听越有劲!”
“这个mv听得我浑身充满力量!”
“身在武汉的我,这首歌既让我泪流满面,又让我感到温暖和充满信心,我期待着大家能来武汉……”
“做着社区防疫工作,又参与了公益歌曲的制作,这个春天有点忙,只为每个人心中的樱花都能绽放……”
“一首歌温暖一座城,每个音符都是不能复制的感动,愿这一段段旋律,能凝聚一座城的信念,集合整个中国的力量,鼓舞士气、形成合力,全力以赴、众志成城。”
网络上、微信群、朋友圈许许多多的留言,与其说是对《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的赞誉,不如说传递了一个共同心愿:苦疫久矣,抗疫必胜!
援鄂事迹心得体会篇2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有很多人被这种新型的病毒传染。我们的祖国也在用尽全力的阻止这场病毒的传染。
在这场抗疫的战争中,有好多人,虽然,他们有自己的父母需要照顾,有自己的孩子需要教育,他们可以选择不去冒这个关乎生命的风险。他们本来是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与家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怀着那份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奋斗在抗疫的一线,他们就是无私的、伟大的奉献者。加油,无私的奉献者们,我们将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不分昼夜的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奋斗着。他们是我们最应该尊敬的人。直到现在,已经有白衣天使,为了救病人而感染了这种病毒。可是,他们就连在被隔离的病房里也在帮助病人康复。可是,他们也是病人啊!他们也需要被照顾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只想着救治别人,而忘了自己也是病人。他们的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无私的,崇高的。这,就是奉献者的精神!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精神。这是中国人,全世界都应该学习的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才让我们中华民族有了今天的胜利与辉煌。我们祖国的中华儿女,也为这种无私,伟大的精神,而感到骄傲!
有些天使们,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甚至生命,却让病人们重获新生。让他人回到了他们温暖的家。
他们付出了,收到的是:康复病人,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首首感恩的歌。可是当他们听到这些温暖的语言时,他们就已经感动的哭了,却用笑容送别了康复的病人。
我们的国家是个团结的国家,也是无私的民族;我们拥有伟大、善良的精神,拥有不断进步,努力向上的动力!在这里,我想对所有的奉献者们说:加油,我们相信你们!你们辛苦了!! !
援鄂事迹心得体会篇3
南北方言不通,为了解决语言障碍,张静静专门为一线医护们制定了“护患沟通本”,上面写着一些常用语和简易回答,例如“您稍等”,“我去通知一声”,“请您戴上口罩”等,在语言不通时,拿出护患沟通本,患者看到文字,就能理解。
十几页的“护患沟通本”用 a4纸上印装订在一起,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流传使用。
她在日记中记录道,当一位60多岁的患者,从其他医院转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来的时候,全身上下只有一身秋衣秋裤和一双一次性拖鞋。“我赶紧尝试用黄冈方言跟他交流。”
张静静说,自己和同事找来一身衣服和一双鞋子送给老人,老人热泪盈眶。
“患者住院,没有家人陪伴,心里也难免有恐惧和害怕,跟他们用方言说话,他们能很快对我们产生信任。”十年来的工作经历,让张静静深知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在隔离病房内,他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关心和安抚有时比治疗还重要。”
临到50余天的抗疫任务尾声,得知张静静要走,曾经住在她负责病区的一位阿姨,专程赶到酒店去看望。“今天阿姨知道我们要走,又赶来相送,道别的话不想说出口,眼泪忍了又忍,总是要分离,但我们永远是一家人,明年待到杜鹃花开,我一定再回黄冈这个家里感受春暖花开!”
3月21日,离开黄冈前,张静静收到黄冈市民送的一篮子煮好的鸡蛋,还有一幅画,“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人,我们对黄冈的帮助如果是滴水之恩,他们回报给我们的是涌泉之数,况且,杏林门下,救死扶伤,责无旁贷。”
倒在回家之前
3月21日,张静静随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返回济南,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在这期间,她的三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4月4日17时,张静静隔离期满,即将回到阔别近70天的家中。
厄运不期而至。4月5日7时,张静静突发心脏骤停。
张静静手里拿着回程机票。
医院方面称,4月5日早饭时间,张静静没有露面,同事敲门无应答后冲进房间发现,张静静躺在床上,无论怎么叫都没有反应。
张静静被送往济南章丘区人民医院抢救,后又被转院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塞拉利昂和中国有着8个小时的时差。韩文涛在塞拉利昂时间的5日早上5点多醒来,他看到手机上有着来自岳母的3个未接电话,打开微信,也有朋友打来的多个语音电话显示未接。韩文涛第一时间给岳母回了电话,这才知道妻子的状况。
“突知变故,我到现在都浑身发麻”,他在当天的朋友圈里记下当时的感受。
韩文涛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和妻子是高中同学,相识已经有18年,今年是结婚的第六年。自2015年10月以来,韩文涛就在非洲做援建工作。每12周才有一次回国休假的机会,每次休假除去来回在路途上的时间,真正能留在家里陪伴妻子和孩子的时间只有25天。
“我离开家的时候孩子才半岁”,一直以来,韩文涛深觉对妻子有愧, “这几年来我没怎么陪她过生日,也没能陪孩子过生日”。近年来,都是岳父岳母帮着带孩子。他和张静静的孩子如今已经5岁。
去年12月30日,是韩文涛和妻子见的最后一面,彼时他正结束完在国内休假准备启程返回塞拉利昂,那一天,他还和妻子约定,在下次回家时,要和妻子去补拍迟到6年的婚纱照。
援鄂事迹心得体会篇4
4月6日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布讣告称: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山大齐鲁医院主管护师张静静,在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即将返家休时,突发心脏骤停,经全力救治无效,于4月6日18时58分逝世。而张静静的丈夫正在援助非洲,未能赶得及回来看其最后一眼。
参加山东首批援鄂医疗队,大年初一“出征”湖北
时间回到1月26日,当日凌晨2点半,作为山东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张静静随队抵达武汉,随后前往黄冈支援,援鄂期间,她留下许多“一线手记”,如今读来,颇让人泪目。
张静静的丈夫正在非洲参加援非工作,并“跨越半个地球”写了家书支持妻子工作。
丈夫在信中说,为妻子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而自豪。虽然孩子目前还小,时常因为想念妈妈哭闹,但将来会为有这样伟大的妈妈而骄傲。最后丈夫嘱托妻子照顾好自己,早日平安归来。
到黄冈第三天就剪成短发,她说“不后悔”
在投入救治工作之前,张静静和她的队友们做了“战前”准备。来武汉之前她就做好了剃成“寸头”的准备,和她一起剪发的还有山东医疗队的数十名女战友。
在诊疗工作中,张静静发现山东医疗队队员很难听懂湖北黄冈方言,医患之间沟通障碍有待破除。于是,她自己编写了一本护患沟通本。她还计划随着工作进展再一步步修订护患沟通本。
按计划今天返家休息,早晨突发心脏骤停
3月21日,支援黄冈的山东医疗队圆满完成救治任务,离开黄冈时,市民们自发夹道送别,张静静记录下一幕幕感人场景,“马路两旁、居民楼上挂着无数横幅,squo;春风十里,只为送你squo;,squo;我未谋您面,但是记得您squo;”。
4月4日下午5点,张静静他们按规定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期满。张静静期间三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原计划在4月5日上午返家休息。5日早上7点却突发心脏骤停。
在张静静护士抢救阶段,远在大洋彼岸的韩先生心急如焚,他一边四处寻觅回国机会,一面用文字将祈祷诉诸笔端,祈祷上苍能让妻子赶紧醒来。
文中,韩先生写道,由于分隔两地的原因,他们还没有拍婚纱照,曾经他们商量着等韩先生回国后,就带着孩子一起去补拍婚纱照。
只可惜,如今新娘不在了。
谢谢你付出的一切!
张静静,一路走好!
援鄂事迹心得体会篇5
我们来认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山东医疗队的主治医生郭海鹏,他出生于医生世家,一家人五代从医,他说,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是家训,更是责任。
正在用不太标准的武汉话跟刘爷爷交流的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郭海鹏,刘爷爷今年86岁,在外院治疗近一个月,因为病情加重被转到这里,医疗队会诊后,决定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被老人一口拒绝。
对话中,郭海鹏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经历,但过程中感到不舒服,对此有了顾虑。但缺氧问题又急需解决,郭海鹏反复劝说,刘爷爷终于放宽心同意试一试。3秒钟,医护人员快速置换鼻导管和加压面罩。
尽管郭海鹏的武汉话并不标准,但他温暖的话语还是大大缓解了老人紧张的情绪,刘爷爷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氧饱和度也从原来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齐鲁医院两个病区,收治的是3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龄的94岁。每天进入病区,问诊、体检、查血气、心电图检查,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了十几年的icu医生,他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已成为一种本能。
郭海鹏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就读于武汉大学,疫情发生后,郭海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医疗队。而其实他刚刚结束在美国哈佛大学三年的博士后培训,回国还不到三个月。
援鄂事迹心得体会篇6
有多少中国人期待着,期待着2020的到来,期待着2020的第一次春暖花开,期待着一个个未知的奇迹,然而在这之前我们迎来的是一场“特别的战斗”,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这场战斗的参与者,尤其是奋斗在一线的“战士”,他们是“天使”,是“逆行者”,是“最美逆行者”!
在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中,他们面对疫情逆风而行,用信念与责任为人民的安全护航,用坚持和勇气撑起生命的保护伞,为多少家庭换来了无数的希望。但我也想说,这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是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也不过是等待着大年三十回家吃团圆饭的爸爸,妈妈,儿子,或者是女儿,他们也会害怕,也会思念,也会疲惫,但是这些只是被他们掩藏在了口罩下坚强的微笑里,藏在了护目镜后坚定的目光下。所以致敬那些可爱可敬的逆行者,致敬那份勇敢奋斗在前线的每一位。
现在众所周知,病毒扩散十分可怕,不被感染便是为国出力,由最初几人爆发至上千甚至上万人了。无需接触,病人口中的飞沫即可使人感染。所以医护人员们需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但即便这样,仍有无数志愿者与医护人员倒下了。他们长期劳累,休息时间非常珍贵,但是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一丝后悔,如果没有逆行者们,抗击病情就不会有进展。我们将一直生活在病毒的阴影下,正是他们,不顾“小我”,为“大我”奋斗,才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曙光。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在过年,而他们在帮我们过关。无论是医术高超的医护人员,还是任劳任怨的志愿者,无论他们普通与否,在奔赴抗疫前线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伟大,注定应该得到每一个人对他们的尊重。
尤其让我们为之敬佩的是八十三岁的钟南山爷爷,他几乎可以说是这次逆行者的领头人,他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风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终未变。他该成为我们为之赞叹的偶像,当之无愧。同时慨叹,该有多少这样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生死前沿何所惧,白衣英雄大爱仁心;逆流而上斩死神,危险时刻唤醒春天的声音。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护生命。是他们用执着和坚定诠释着“爱的奉献”,诠释着“大医精诚”。我们由衷的向他们致敬。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希望每一位逆行者也能尽可能的注意自己的身体,平安凯旋,一起见证车水马龙,一起迎来春暖花开,繁华与共!
援鄂事迹心得体会篇7
“黄鹤楼,长江水,一眼几千年;老汉口,热干面,韵味绕心尖。”
武汉,一个令人神往的城市。却因突如其来的疫情,变成了一座空城……
疫情肆虐的这一个月,我心情复杂极了。我看到疫情地图一点点变红,看到新增病例上涨飞快,看到医护人员们脸上深深的口罩印,看到李文良医生去世的消息……我不敢回想,每次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不受控制。
但是,中华民族从未被困难击败过。遇到困难,我们就直面困难。各界人士纷纷声援,捐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飞速建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得知疫情后,年近九旬的钟南山院士毫不犹豫赶往一线,在高铁上度过本应阖家团圆的春节。各省纷纷派出医疗队赶到武汉支援。我看到许多女医生,为了方便工作,剃掉了及腰的秀发。我不敢想象,这样的决定,得下多大的决心。一把拽起头发,一推,两推,乌黑的头发掉在地上,她的眼睛瞬间被泪水占满。她咬紧牙关,看向天花板,透过她的眼睛,我看不到剃掉头发的失落,无助,更多的是决心。打赢这场战“疫”的决心。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平凡的人们披上了一身载着使命的外衣。”
他们日夜奋战,饭都不敢吃,全心全意扑在这场与疫情的斗争中。她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口罩印,她们的手被消毒液侵蚀。但是,当她们脱下防护服,竖着大拇指对镜头笑时,那是我见过最美的笑容。
有人说,这场疫情是天降的国难,但我认为,伤疤是曾经全力以赴的见证,此战必定成功。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底气。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武汉自古以来就是英雄的城市。这次一定会战胜疫情,度过难关。
援鄂事迹心得体会篇8
援鄂抗疫队员们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主动请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湖北,勇敢地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充分展现了“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彰显了二院人尚义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全院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是“二院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为凝聚力量、坚定信心,传承和弘扬二院精神,医院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向援鄂抗疫医疗队员学习的活动。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计报酬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既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为人妻,他们又是冲锋在前的战士。面对疫情,他们有的不忍心告诉家人实情,有的新婚不久就要道别,有的来不及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就匆匆赶回……春节本是团圆之时,他们却收拾行囊,踏上征程,面对亲人的泪水和拥抱,他们坚定的说“如果可以重来,我的选择亦是如此”。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以大局为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国有战,召必回!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敬佑生命、守护健康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关键时刻,党员就应该冲在前面” “我们90后成长起来了,这是我们的使命。”援鄂队员中,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有党龄十几年的老党员,有援子州队员,也有9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身上,体现着医者的初心、党员的责任、使命的传承。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坚守“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员使命,传承“尚义担当”的医者仁心和社会大爱。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心。“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铿锵誓言,一线写下的入党申请,疫情蔓延,在很多人避而不及时,一批批最美“逆行者”却奔赴湖北。“这次去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归期未定”,队员们深知疫情严重,前方危险,但他们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冲在战“疫”最前线。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危急时刻,迎难而上,不怕风险,不怕牺牲,无私无畏,构筑起守护人民健康的牢固防线。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坚韧毅力和战斗精神。援鄂队员到达病区后,来不及适应,便开始了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几乎整日整夜奔波,夜以继日地救治感染病患。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最大限度节约防护服,他们可以坚持10小时水米不进。为了抵御寒冷,他们依偎在一起,为了对抗病毒,他们团结在一起,“我们现在多拼一分,对疫情的控制就多一分保障。”他们身上,展示了医护人员的坚强与伟大。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坚持必胜的决心,敢打硬仗、善打硬仗。
全院上下要充分认识学习宣传援鄂队员事迹精神的重要意义,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各党(总)支部要创新学习形式,通过网络、微信等线上平台,确保将援鄂医疗队员精神传达到职工心中;党员干部要敢于站出来,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学习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体职工要以大局为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援鄂队员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高昂的斗志、切实的行动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