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4-07-03 14:01:42 分类:心得体会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解决方法,为他人提供参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思想,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的心得体会5篇

古诗的心得体会篇1

近期,一则题为《停止在新西兰学校进行跨性别教学》的请愿书“席卷”了新西兰华人圈,被华人家长们疯狂转发到微信群和朋友圈。尽管我的社交范围非常有限,但仅就我所见,这则请愿书已被转发到奥克兰妈妈群、新西兰民宿群、新西兰幼教学会群、新西兰二手交易群、新西兰同志群。本地的一些华文媒体,如新西兰天维网、新西兰微财经,对这一请愿引发的争议进行了报道,并在报道中提供了参与请愿联署的链接。新西兰英文媒体newshub也做了相关报道。

请愿书要求新西兰众议院敦促教育部删除性教育中关于多元性别的教育,并阐述原因:“我相信教师已经被要求为所有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论他们是什么种族、宗教、语言、残障与否、性取向。课程大纲没有要求教师专门教授有关少数族裔的内容,所以为什么要专门教授性别多元?我认为通过公共教育与法律政策把性别不一致视为正常、予以支持,会让儿童和家长感到困惑。”新西兰议会网站显示,请愿书发布于2019年1月29日,3月28日截止,截止目前(3月3日),已有36881人联署。

家长的恐慌

一些华人家长在微信群十万火急、忧心忡忡地写道:

“哪天五六岁的男孩子从学校回来,说他自己是女孩,老师也认可了他是女孩子,我们父母的心可怎么办?……如果通过了,以后这样的事估计会上演啦,而且还不少,小学生容易学,受老师肯定,估计还更发扬光大了。”

“作为一个母亲,我深信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孩子单纯容易相信,你告诉他你是boy,他就会相信自己是boy,然后按照男生的生活习惯来生活。但如果你告诉他其实有些人是看着像男生,其实是女生,他就会怀疑他到底是不是男生,甚至会模仿这类人的生活方式。”

“新西兰教育部门准备给中小学普及同性恋教育,同性恋我不反对,但我反对给性别意识还没有成熟的中小学生灌输这种思想!为了我们的孩子,请反对的家长赶紧来签名声援!抓紧啊!”

一位微信群成员质疑请愿与群主题不符,转发请愿的家长反驳:

“现在新西兰的华人家长和一批洋人家长联合起来抵制同性恋教育已经成了一个运动,你不给力,反而出来捣乱,你还是中国人吗?”

除了微信群,还有人在朋友圈转发请愿链接,并评论:

“工党又搞事,拒绝政治正确!”“我不歧视同性恋……,但是绝对不提倡新西兰小学教育引入同性教育,拒绝从小灌输同性恋意识!请保护孩子,发出你的声音。”

这些评论往往混淆了“跨性别”(一个关于性别认同的概念)与“同性恋”(一个关于性倾向的概念)这两个不同范畴的身份概念,把“跨性别教育”“同性恋教育”“政治正确”混为一谈,把性教育理解为鼓励孩子变成同性恋或转变性别,或担心性教育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这种意见不是唯一的声音,微信群里出现观点的撕裂,一些家长表示支持性教育:

“新西兰这样的教育做得很好,教导孩子公平不歧视,……试问有几个人真正了解学校教育的这些东西?仅凭自己的喜恶就盲目地签名,还高举爱孩子的旗帜,怕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私人财产,随意摆布,跟爱孩子有几毛钱的关系?”

“我也觉得,他们不是让孩子去变,而是碰到这样的孩子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大部分的人还是遵从生理性别,不是教育就可以变的。”

从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微信对话截屏可见,绝大多数参与讨论和联署的家长并不了解新西兰性教育的官方政策与教学内容,轻易被鼓动,陷入性的道德恐慌。不了解很正常,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尝试去了解,充分而又审慎地发掘和查证信息,并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官方政策是最为可靠的信息源之一,也应该是价值判断和公共讨论的基础。

性教育很重要

?性教育:校长、董事会与教师指南》(下文简称《性教育指南》)是新西兰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针对性教育的官方政策。全文45页,除了开头的“导言”与末尾的“术语解释”、“参考文献”与“致谢”,正文共分为六章:一、“为什么性教育重要”,二、“性教育在学校的位置”,三、“《新西兰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性教育”,四、“学校课堂之外的性教育”,五、“要求学校做什么”,六、“与社群商议”。限于篇幅,我将有选择地简要介绍这份官方政策的要点与特色。

在《新西兰国家课程标准》中,性教育是“健康与身体教育”的一部分。性教育不只是与性行为和生殖相关的教育,还涵盖了生理知识之外更广泛的方面,这可以从“性教育”的用词体现出来。《性教育指南》中,“性教育”的用词是sexuality education,而不是表意局限的sex education,sexuality包含了性的生理、社会、心理、情感、精神等不同面向。

?性教育指南》在正文第一章阐述了性教育的内容与重要性:“在性教育中,青少年学习与自身相关的知识,学习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以积极、尊重、支持的方式与他人互动。通过性教育,学生也会理解社会与文化的影响如何形塑社会看待性与性别的方式。”(p.4)“所有青少年都需要获得信息和机会去思考、质疑与讨论如下议题:关系、社会性别、性的身份认同、性倾向、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以及社会信息。性教育为这样的反思与讨论提供分析框架。性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学习与整体的幸福至关重要。对这一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业的成功,促进学生在心理、情感、身体与精神等方面的积极、健康。”(p.4)

为了佐证性教育的现实意义,《性教育指南》展示出一些与性与性别身份相关的研究发现。例如,尽管新西兰社会对性多元的态度变得更加包容,校园中自我认同为非异性恋的青少年依然面临很多挑战(rossen, 2009; quinlivan, 2006, birkett, 2009)。自我认同为同性恋或双性恋的青少年常常感到被边缘和孤立,感到环境不够包容,面临更多获得医疗资源的阻碍,他们在学校往往感到得不到足够支持(rossen,2009)。一项2012年开展的具有新西兰全国代表性的调查(clark,2013)显示,跨性别学生是一个数量小但重要的群体,8000余名中学生回答了是否是跨性别的问题,96名(1.2%)学生自我认同为跨性别,202名(2.5%)回答不确定。

课堂内外的性教育

新西兰的性教育在两个不同而又相互交叠的领域开展:一是通过健康与身体教育的课程,二是在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校园生活中。

在课堂中,性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如下:

除了课堂教学,性教育还体现在更为广泛的校园生活与环境中。例如,学校领导层的态度与作为对于校园文化至关重要。性教育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支持的校园氛围,学校董事会、校长与中高层领导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领导层可以为学校定调,推动建设一个积极、包容的校园环境。在一个珍视多元的校园环境中,所有师生不论性与性别身份,都会被支持、被看见、感到安全。

性教育可以体现在校园生活与环境的诸多细节,《性教育指南》列举了不少值得留意的方面。例如,校服可能会强化性别规范,学校可以考虑性别中性的校服供学生选择。对于不符合性别规范的学生来说,厕所可能不是一个安全空间,学校可以检视厕所设施,保证学生可以选择安全空间。在需要邀请伴侣的校园活动(比如学校舞会)中,如果非异性的伴侣能够参加,可以体现出学校对多元的珍视。学校应对校园霸凌的机制应该解决与性与性别身份相关的霸凌,包括性别歧视语言、恐同的辱骂与嘲弄。学校关于霸凌、健康、安全的政策需要有清晰的指导原则,并与学校章程、使命与价值相关联。许多学校有教师或学生领导的与性相关的组织,包括直同联盟、同伴支持小组、学校健康部门。这些组织能为学生提供信息与支持,在学校的日常运作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观点、议题、视角与反应。

性教育的新西兰特色:种族多元

新西兰是一个种族多元的国家,并以多元文化著称。《性教育指南》指出,“在不用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性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批判地思考性文化,在教学中融入多元的概念与内容。融入不同社群的文化(例如新西兰欧洲裔人、毛利人、太平洋岛民、亚裔或其他社群),能够增进所有学生的知识和对性的理解。”(p.8)《性教育指南》分别介绍了毛利文化和太平洋岛民文化如何理解健康和幸福。

毛利文化往往以一种综合的方式描述对健康与幸福的理解,因为这不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了精神、情感、社会、环境、关系等不同元素。在毛利文化中,hauora的意思是“维持生命的呼吸(或本质)”(moorefield,2003–2014)。毛利人相信,想要获得hauora或幸福的生活,需要仔细平衡好身体、精神、情感、社会、环境与关系等不同元素,这些元素都决定了个体与社群的幸福。性是hauora的元素之一。在性上可以获得支持的学生更有可能具备更加健康的状态,从而获得学业的成功,以及与家族和朋友的良好关系。

太平洋岛民在新西兰是一个多元而又不断壮大的社群,包括萨摩亚人、汤加人、库克群岛人、斐济人等。需要注意的是,太平洋岛民并不是一个单一且一致的群体,而是一个相似而又包含重要差异的群体(包括出生在新西兰或其他地方的人)。尽管太平洋岛民的文化是多元的,但有一些共同特征,尤其是看待健康与幸福的整体视角。以萨摩亚人的fonofale模式为例,萨摩亚人以萨摩亚的房屋比喻对健康的理解:地基是家庭,这是所有太平洋岛文化的基础;屋顶代表保护着家庭与生命的文化价值与信仰;四个支柱分别是精神、身体、心理与其他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的变量,包括但不限于性别、性与性倾向、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等。在外围环绕着房屋的圆圈包含了时间、环境、情境等彼此影响的维度(pulotu-endemann, 2001)。

有教育政策研究者在国际学术期刊《性教育》 (sex education)批评指出,尽管《性教育指南》鼓励在教学中融入不同族群对性的独特理解,但却忽视了:当对性与性别的某种观点与文化和宗教信仰相抵触的时候,在教育中体现族群的多样性与性的多样性可能是相互冲突的。此外,尽管《性教育指南》对不同族群的文化有一种多元主义式的容纳,但却将新西兰白人之外的族群“他者化”为一种另类的理解与文化,无意中复制了既有的以白人价值观作为规范的不平等的权力结构。(garland-levett,2017)

?性教育指南》的主笔、奥克兰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katie fitzpatrick回应了上述部分质疑,承认在新西兰这样的后殖民社会反思权力结构的重要性,介绍了《性教育指南》的撰写过程如何有意识地融入新西兰白人之外的其他族群的知识。例如,与优先于肉体的西方生物医学模式不同,毛利文化对健康的理解强调肉体与情感、社会、精神、心理的密不可分,《性教育指南》对性的理解体现了这种整体观。《性教育指南》的撰写是一个共同合作的过程,毛利与太平洋岛民背景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最大程度上确保政策文件与他们整体观的理念相一致。此外,在《性教育指南》的语言表达中,不同族群有清晰的命名,表示新西兰白人采用了毛利词汇pākehā,这体现出并不预设新西兰白人为一种无标记的规范。(fitzpatrick,2018)

以教育促进公正

一位支持请愿、反对多元性别教育的幼教老师在微信群说:

“有孩子的可能更有体会吧,试想一下自己的孩子,真的不会希望他们有同性的配偶,我见过太多的例子,朋友,真的心疼。”

心疼,是的,在一个以异性恋、顺性别作为绝对规范的社会,性与性别少数群体往往面对的是一条人生的险途,在情感、职场、生活等各方面面临重重的阻碍与挑战。然而,正是因为心疼,所以要反思我们习焉不察的主流性别规范所导致的霸权与不公,捍卫边缘群体的权利,帮助他们能够以自我认同的身份过一种忠于内心的生活。而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性教育。

?性教育指南》明确指出:“新西兰学校的性教育支持和认可学生中的多样性。学校被鼓励质疑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性文化中的预设。学校的课程与校园环境认可新西兰不同社群的性多元,认可自我认同为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间性人、以及其他性与性别身份的人的权利。对性的多元看法同样需要被支持。支撑《新西兰国家课程标准》的是多元、公正、尊重等价值观,承认人权。这些价值观保证所有学生获得自我表达、身份认同与支持的权利。性教育正是基于这些价值观。”(p.11)

家长对性教育的一个争论焦点是:有必要在孩子那么小的年龄就进行吗?《性教育指南》指出,“性教育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它提供知识、理解与技能,帮助学生发展对性的积极态度,关照他们的性健康,提升他们的人际关系,现在,以及未来。”(p.12)孩子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无性的空间。试想,孩子身边的同龄伙伴可能来自同性家庭,老师可能是出柜的同志,每年的同志骄傲节都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看到彩虹元素,网络、传媒、甚至儿童绘本中都可能看到多元性别的呈现。性与性别的多样性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孩子需要认识这个参差百态的世界。此外,孩子还有可能会经历情欲的萌动、成长的困惑、恋爱的烦恼、身份的迷茫,甚至骚扰、霸凌。孩子接受的教育,应该能帮助他们理解自我、探索世界、应对现实,而不是营造一个无菌的真空或温室,假装一切不存在。教育的本质,正是去除蒙蔽、发展自我。

?性教育指南》的课程内容显示,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就被鼓励反思性与性别规范,涉及性别刻板印象、家庭结构。这包含的问题有:男人就要有“男人样”,女人就要有“女人样”吗?家庭结构一定是一男一女吗?对性与性别规范的讨论可以让孩子看到多元的性与性别样貌,共情边缘群体的生命经验,反思如何构建一个更为平等、公正的性别秩序。对现有性别秩序的质疑与批判,是抵达社会公正的必经之路,也是性教育的使命。也正因为此,性教育总是一个充满纷争的领域,遭到希望维持现有秩序的人的反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些家长对性教育的抵制,是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一代人在剥夺下一代接受性教育的权利,是固守传统性别秩序的人在拒绝这个时代的变化。

“保守”的华人圈?

语言是有分量的,每一句说出去的话都在或多或少地改变着环境的“温度”。当一些家长群情激奋地“反对同性恋教育”的时候,歧视性言论已经蔓延到本地性少数社群的生活中。在一个新西兰华人同志群,有人把家长“反对同性恋教育”的微信截图发到群里,引发一些群成员的感叹与愤怒:

“这是我第一次在我的群里或朋友圈看到这个。”“我朋友圈也到处是这个反对同性教育的签名活动。”“朋友圈里还有好多对同性恋的谩骂。”“感觉很大一部分的华人都是骨子里深深的歧视而并不自知。”“大概觉得我们都是传染病。”“华人群体的极端保守思想还是有点可怕的,尤其是教会的。”

同志群的群主写了一篇文章回应这一事件,有人建议大家转发。可是,与“反对同性恋教育”的家长的大张旗鼓相比,同志朋友们对公开发声显得极为谨慎:

“发给谁看,成了蛮大的问题。如果直接在朋友圈无差别推广,基本是拿自己的华人朋友圈在做赌博。朋友圈很复杂,而且是私人社交。这种情况出现要跟全体非性少数华人绝缘了。”“我现在就这么干,各种发朋友圈,感觉以后更在华人圈混不下去了。”“自从在国外无意识地跟国人出柜受到区别对待后,再也不会跟别人交流自己性取向了,在国内都没这么多事。”

显然,在一个蔓延着恐同言论的氛围下,直人与同志参与这场公共讨论的“条件”与“音量”并不对等。如果旗帜鲜明地为同志发声要冒着在华人社群被边缘化的风险,难怪即便在以同志友好著称的新西兰,很多华人同志仍然对公开身份顾虑重重。

可是,沉默意味着纵容。新西兰华人同志群的一位成员说:

“来回来去在自己人圈里争论、宣传、辩论,很难改变什么,不自己去做些改变,我们想要的改变永远也不会来。”

改变正在发生。在2019年2月奥克兰同志骄傲游行上,新近成立的组织“新西兰华人彩虹联盟”首次亮相,这是新西兰第一个专门服务华人同志的非营利组织。游行的组织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奥克兰同志游行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一群中国面孔。这也许可以让人们看到,华人社群并不是同一副面孔,内部充满了差异与张力。然而,这场性教育所引发的争论显示出,提升海外华人社群的多元性别平等意识,仍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birkett, m., espelage, d. l. & koenig, b. (2009). “lgb and questioning students in schools: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homophobic bullying and school climat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8, (7), 989–1000.

clark, t. c., fleming, t., bullen, p., denny, s., lucassen, m., robinson, e., rossen, f. (2013).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transgende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from the new zealand adolescent health survey (youth' 12)”.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volume 55, issue 1, pages 93–99, july 2014.

fitzpatrick, k. (2018). sexuality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a policy for social justice?. sex education, 18(5), 601-609.

garland-levett, s. (2017). exploring discursive barriers to sexual health and social justice in the new zealand sex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sex education, 17(2), 121-134.

ministry of education, new zealand. (2015). sexuality education: a guide for principals, boards of trustees, and teachers. available online at: health.tki.org.nz/teaching-in-hpe/policy-guidelines/sexuality-education-a-guide-for-principals-boards-of-trustees-and-teachers

moorefield, j. c. (2003–2014). te aka online māori dictionary. retrieved from .maoridictionary.co.nz/search?idiom=&phrase=&proverb=oan=&keywords=ha&search

pulotu-endemann, f. k. (2001). fonofale model of healt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acific models for health promotion. massey university 07 september 2009. available online at: .hauora.co.nz/resources/fonofalemodelexplanation.pdf

quinlivan, k. (2006). “affirming sexual persity in two new zealand secondary schools: challenges, constraints and shifting ground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issues in education, 3 (2–3), 5–33.

rossen, f.v., lucassen, m.f.g., denny, s. & robinson, e. (2009). youth ‘07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results for young people attracted to the same sex or both sexes. auckland: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古诗的心得体会篇2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从《诗经》到诸子散文,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无一不蕴涵着丰富的哲理,高远境界.中国几千年来灿烂的传统文化,诗歌、散文、辞赋园地中奇花斗艳,姹紫嫣红,佳作琳琅,吟诵品读之会感受古圣先贤的熏陶,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滋润。学习古诗词,首先就要反复吟诵,吟诵的目的在于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同涓涓细流淌入学生心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优美。

一、在吟诵中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

朗读、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也是诗词教学的基础。诗词讲究严格的音韵格律。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的特点,诵读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的节奏即间歇、停顿,相当于音乐的节拍,它是由诗的内容决定的,特别是与诗的内在情绪相一致。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之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之节奏。韵律是指诗歌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主要体现在诗的末尾用韵母相同的字(韵脚)。韵律使诗歌的语言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使前后的句子相呼应,便于吟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该诗以平声入韵,押“an”韵(间、还、山)这种开呼的韵脚,口腔大开,气流通畅,通过大声吟诵,能给人畅快淋漓的感觉。配上诗的欢快节奏,能生动地表达作者当时大声放歌的欢快心情。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到了音乐美,也就能把握好诗歌的主旨,教师无需过多讲解。

二、在吟诵中体会古诗歌的情感美

吟诵是用一定的语气、语调,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对诗文进行有节奏的诵读。它使学生在领略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更能体会诗词的情感美。如杜甫的《望岳》,开笔即用了豪迈的韵调,“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表达了作者对泰山雄伟高峻的感叹。吟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随着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让人感受到气象开阔、荡气回肠的气概。在吟诵中,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叹、热爱之“情”,已尽在吟诵者的感悟和体会之中了。

三、在吟诵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吟诵古诗词,在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作品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一定是广义的。不单指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类的描述。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如杜甫的《闻宴军收河南河北》,可以说诗人的狂欢形象跃然纸上。诗里的喜极而泣(一、二句)——欢喜若狂(三、四句)——心花怒放(五、六句)——归心似箭(七、八句),展现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的平定消息时那种欣喜若狂的形象。学生在快节奏的反复吟诵中,不仅可以体会到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也容易把握诗人那无法抑制、难以言说、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从而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它是我们中国人的国粹!我们应该一起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中国这条巨龙永远腾飞在世界的东方!

古诗的心得体会篇3

最近几天学习小学古诗词专题讲座,我掌握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点重要目标:(一)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二)感受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三)感悟语言优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其中,第四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使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诗词的学习,要以阅读、记诵为主,在在阅读,记诵中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在阅读和记诵中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长告诉我们新教师:不能以自己当年的经历来评判现在学生的好坏!我想这也是我们新教师在今后从教中应该时刻谨记的。

潘校长讲到新课改,给我们讲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教学而言,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成了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总是配角、听众或观众。现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在讲教学方法的转变时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教育即生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不过是些应是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其学业的进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他本人也极其热爱教育事业,教育学生在乐中学,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一份贡献!

古诗的心得体会篇4

这次有幸参加了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为期四天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主题的32学时培训。聆听了-和-老师的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语教学的讲座及-x五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受益匪浅。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之一。它们大都具有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点。在语文教材中小学、初中都会渗透到,而且每一个学期都会有。可想而知,古诗词教学的重要。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词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我认为,在学习古诗词中,要欣赏诗词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这也是我在这次学习后的一点体会。

怎样更好地组织教学,让孩子们领略古诗词的美首先要让孩子们反复吟诵,感受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炼。每首古诗的字数有

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形,读出古读的神,读出古诗的味。用-老师的话讲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诵读,就是眼与口谋,口与耳谋,耳与心谋,心与神谋的诵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的美有50%是吟诵出来的,是朗读出来的。

其次,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古诗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如《村居》一诗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春天的`记忆。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风筝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春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最后,拓展延伸,领悟意趣美。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古诗的兴趣。这次的五堂课,每一位老师都很好地进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时间虽短,收获颇丰,让我对古诗词吟诵有了全新的认识。“留

心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做一个有心人,我的古诗词教学之路会越走越敞亮。

古诗的心得体会篇5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生辉。它博大精深,艳如百花,汇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我觉得诗是最经济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突出。我们学古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而是要心中充满希望的绿色的“诗意”,感悟诗的穿透力。

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未来的语文教材,相信古代诗词的占有率会越来越大。

这样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我的“盲区”,我觉得用我有限的语言根本无法让我的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通过10月29日语文教科之家由导师刘主任组织的这次关于古诗教学的网络教研活动,认真听了两位教师的两节课,这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突然发现枯燥乏味的古诗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特别是东官刘老师的《古诗三首》的教学中,用讲古诗古诗的方法了解诗意,解决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讲的枯燥乏味,采用“一带”的方法指导学习,抓重点,指导朗读,引导诵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以致用。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而我感觉整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孩子还感觉不到老师故意为之的痕迹,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特别是最后刘老师把学生从始终选出来的字两句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相信学生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诗词的神奇。通过学习,我也对古诗教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导学”不如“导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作为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突出强化古诗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有渴望学习的冲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可以演、可以画、可以唱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把内容具体化,把诗意形象化,把情感音乐化,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大门,发展思维的同时把知识用于实践。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硬件也在不断更新,那么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要跟着变革。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运用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媒体的介入,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相信古诗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