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印事迹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4-04-05 12:02:10 分类: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是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成功故事的真实记录,可以激励他人追求卓越,事迹材料可以记录自己的成绩,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和肯定自己的价值,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张连印事迹的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张连印事迹的心得体会5篇

张连印事迹的心得体会篇1

万亩荒山换新颜——张连印用退休后的18年,在风沙满天的雁北大地上,躬耕荒山秃岭,守住了家乡的绿水青山。从士兵、少将到“当代愚公”,张连印坚守理想信念、始终砥砺前行,在绿化荒山的新战场上继续走出一条峥嵘之路。

从立下“义务植树、绿化荒山”军令状的一刻起,这位“树司令”就放弃了安享天伦的舒适,挑起了生态治理的重担。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张连印心中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赋予了他一往无前的冲劲、迎难而上的闯劲和咬定青山的韧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任何伟大事业都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有志之士前赴后继,理想信念代代相传。正因理想信念所赋予的持久定力与不竭动力,人纵然无法一时撼山振岳,但必能久久为功、移山填海。秉持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无到有、迈向了由富而强,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惊世奇迹,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个历程当中,有多少荒山变绿海的震撼故事,又有多少张连印这样的平凡英雄。

新征程已在眼前,今天的奋斗者更是大有可为。张连印的人生故事鼓励我们,擦亮理想信念明灯,做立根固本、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耕一块自己的绿洲。

张连印事迹的心得体会篇2

站在山西左云张家场村的瞭望亭俯瞰,樟子松叶茂枝繁、连绵成片,聚拢成一片林海……这种多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树种,为啥会在左云这片黄土地上旺盛生长?关于这些樟子松的来历,左云县群众口口相传:“2003年,有位将军退休回乡,脱下军装、扛起锄头义务植树18年,种下了200多万棵树。”

这位种树的将军,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戎马倥偬40年,退休回乡后的他,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书写了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精彩人生。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张连印事迹的心得体会篇3

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普遍认为,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实践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是心系人民、造福家乡的“绿化将军”;很多老同志认为,张连印同志老骥伏枥、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绿化祖国,是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的生动践行者,是广大老年人学习践行的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光辉业绩。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张连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张连印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和河北省委、山西省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干部群众、部队官兵和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了发布仪式。

张连印事迹的心得体会篇4

“党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近日,在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联合举行的革命传统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左云籍老将军张连印为机关党员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满怀激情的演讲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74岁的张连印是某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2003年5月,他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回到家乡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义务植树造林,自觉扛起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恶劣环境的责任。他一干就是16年,绿化荒山荒坡1.2万余亩,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这位老人,聆听他的事迹。

熬过苦难童年迎来奋斗的青春

晨曦中,张连印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肩扛铁锹伫立在山头,一抹亮光映照下的剪影稍显佝偻。他眺望着脚下的这片绿色海洋,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排排、一列列。“这就是我的千军万马!”老将军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我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丢下了23岁的小脚母亲和刚满周岁的弟弟。由于实在没法生活,为了活命,母亲只能再嫁人。”命运让张连印过早地进行了人生抉择:他没有跟着母亲走,而选择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苦难出雄才,没爹少娘的张连印,从小有志气,在村中小学念书时考试成绩回回靠前,在中学念书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享受国家每月3元的助学金待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的不幸接连降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可怜家庭。无比疼爱张连印的奶奶在他13岁时撒手人寰。没几年,积劳成疾的爷爷因患肺心病也去世了。从此,尚未成年的张连印成了事实上的“孤儿”。

环境的“苦度”决定着骨气的硬度。张连印意识到,他必须得学会坚强,学会克服困难,独立生存。好心的继父也不时过来看望,每次都给他留下几块钱。由于能打会算,生产队照顾他当了不脱产的记工员兼会计。每天收工后,他像大人一样,在野外的十里河畔拾掇“酸刺圪针”(沙棘树根)当柴火烧,还“割条子”(荆条)编筐卖钱,每个筐3毛钱。每年在大爷和叔叔家各吃一顿饭,其余都是劳动回来自己生火做饭。就在这样异常的艰难困苦中,他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当了兵就有了家。”1964年3月,张连印应征光荣入伍,迎来了火热的青春。

部队是个大熔炉、大学校。从进入军营起,张连印就立志要在部队里磨炼意志、锻炼体魄、提高能力,百炼成钢。他在军训比武等各项活动中积极肯干,一年后就入了党,两年后被提拔为排长。此后历经步兵教导队、炮兵教导队、炮兵学院、空军学院直至国防大学学习,军事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就这样,他一路勤奋学习,一路踏实训练,直到成为某军区原副司令员。

花光积蓄义务植树绿化家乡

2003年,张连印从部队退休后回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老家走了走。他乘坐吉普车驶入左云县境内后,渐渐拧起了眉头。左云煤炭资源丰富,靠着资源经济,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富裕了。但是满眼的荒山秃岭面貌依旧,到处是肆虐的风沙、干涸的土地。坐在车里,张连印慢慢闭上了眼睛,回到家乡“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想法浮上心头。

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张连印放弃了定居石家庄、太原、北京的机会,选择了落叶归根。归就要归彻底,不在大同市,不在左云县城,也不在张家场乡里,张连印笃定踏实地回到了他土生土长的张家场村里。

如今郁郁葱葱的“将军林”,当年是满眼荒凉,除了一块块零星分割的庄稼地,近三分之二是光秃秃的荒滩,没有几棵树木。张连印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和退休金,买工具、买树苗、盖房子、雇工人,拉开了植树大战的序幕。

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张连印,回到老家又成了普通一兵,他早上5点钟就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滚打。午饭都是从家里带,用开水一泡就顶一顿。干起来一身汗,风沙一吹,又成了一身泥。“我的目标就是带动乡亲们植树,彻底治理京津风沙源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张连印说。

县里很支持张连印,帮助他依法依规快速办理退耕还林等手续,还帮他们通电、打机井、挖灌溉渠、修水泥路。部队闻讯也赠送了退役的卡车、油罐车、吉普车、浇水车,正好给日常植树工作派上了大用场。

十几年来,张连印花光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还向儿女和弟妹们借钱,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在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的灌溉渠,整个林区由最初的300亩扩大到目前的1.2万余亩。他总结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等经验,在左云县进行了广泛推广。2007年,张家场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晨曦初露,看着一出门的满眼绿色,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张连印说。

2005年春天,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自发捐款捐物,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大家准备在凉亭上题刻“将军台”石碑,以此铭记张连印所做的突出贡献,张连印闻讯后坚决拒绝了。他说:“我终生难忘小时候缺爹少娘的苦,终生难忘独自生活的难,终生难忘家无斗粮的穷。是党和人民,是解放军给了我今天的幸福,我要用余生回报恩情,而绝对不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后来,凉亭上,建起了一块“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张连印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老伴王秀兰向来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而且特别赞成他当年的选择,不留恋大城市,甘愿扎根家乡,绿化河山。如今已74岁的张连印,虽然身患重疾但干劲依然不减当年。“来路就是初心,我永远不忘54年前入党时的誓言,我无限感恩党、感恩部队,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践行初心,牢记使命,把绿化家乡梦做到底。”

张连印事迹的心得体会篇5

“没有乡亲们,我就活不到成年;没有党的培养,我也走不到今天。 ”一想到这些,58岁的张连印眼泪簌簌地掉了下来,他摩挲着一张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一个隐隐约约的想法,在心头愈发变得清晰起来……

张连印的老家山西左云县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村里有一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视野里罕见绿色,大风一刮,飞沙走石。

张连印心里的想法愈发坚定:“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对老家最大的回报,就是叫后人免受风沙之苦。”没有丝毫的迟疑,张连印和妻子带着全部的30万积蓄,回到了老家。 但将军上山种树这件事还是在小小的张家场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老家的亲戚们说,你一个退休司令员,国家给你这么好待遇非回来遭罪折腾。以前的村支书也有意见,我当几十年支书都种不活,你一个部队当官的就能栽得活?村民们更私底下议论纷纷,张连印是不是想借家乡土地资源发财?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张连印给村里立下了军令状: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植树造林的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

张连印的军令状震撼到了所有人!之后,他更拿出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还没见到苗木成活,自己攒了一辈子的30万积蓄已经花光,巨大的开销让这位一辈子不低头的将军不得不开始四处求人借钱。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