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的事迹通用7篇
通过写事迹材料,可以让人们深刻领悟到成功的道路上的艰辛和付出,其实写事迹可以让人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感动的事迹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感动的事迹篇1
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x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另一位得主是同为美籍华裔学者的李政道教授),还因为他是x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合肥小男孩从厦门走进清华园
x年10月29日下午,杨振宁应上海市海外联谊会邀请,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作《21世纪的科技》演讲后,又以“八十自述”为题即席演讲。他用亲切的语调对大家说:“按中国旧历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岁!”
台下响起一片深情的掌声……
x,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
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他们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无比伟力!
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深情种,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
后来,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这8年恰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杨振宁曾多次谈到,清华园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过了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欣然应聘出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近年来,在他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他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发展上。
当然,在这8年里,杨振宁也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亲历了日本军国主义入侵祖国东北三省事件,亲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自然是终身难忘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两周,杨振宁与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原以为会像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一样,日本人会撤退。但事与愿违,几个月后,日机开始大规模轰炸,回北平的梦成了泡影。
感动的事迹篇2
爱国,是一种深切的情感。每个人都爱养育自己的父母双亲,都爱自己的家,爱自己舒适的小院,进而爱自己生于斯的故土、长于斯的祖国。爱国不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它时刻蕴藏在人们的心底,人们对祖国的感情,就像与父母家人一样,永远割舍不断。
爱国是我们心底的激情,又是我们心中的信念。每一个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应当的事。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祖国历史上无数爱国英雄的心中。爱国将领史可法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英勇不屈,慨然就义;飞机设计师冯如为国争气,设计我国第一架飞机,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而他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这些事迹说不尽、数不完,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步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作为这部历史的续写者——我们爱国的信念,正是在祖先们爱国精神的滋养下,开始抽芽、长大,并坚定的树立起来。80后的大学生们喊出来这样的口号:在我们心中的价值天平上。祖国是最重的砝码!爱国是我们名族的传统,更应该是中华子孙的美德。
爱国更是一种责任。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年累月地坚持。郭明义,16年捐出工资总额的一半参加希望工程,资助特困学生180多人,撑起了180个家庭的天;20载累计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10倍,挽救了75条鲜活的生命。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倡议,600多名矿业职工积极响应;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1700多人踊跃追随;他发起的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人参与,资助孩子1000多名。他不但以德束己,而且以德树人,他的高尚行动,感染甚至教育了很多人;他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善天下,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因他而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他积极献血、热心公益,他的爱心和感召力,使他一个人的力量最终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以致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他不但正己,而且正人,他用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端正了社会风气,增强了人们对社会公平公正和奉献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精神,包含着当代公民具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表现为当代公民浓烈的人文关爱、国家情怀与自觉担当。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就是崇高的公民道德与良好的公民素质;外铸成社会力量,就是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责。
爱国是一种深切的感情,是一种坚定的民族信念,是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我们,为了祖国光明的前途,为了民族灿烂的未来,干!拼!
感动的事迹篇3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名单出炉,“人民楷模”、“时代楷模”朱彦夫当选。朱彦夫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到场,朱彦夫四女儿朱向欣代父亲到颁奖典礼现场领奖。
“能登上领奖台,我十分荣光,但也觉得非常有压力,我们作为晚辈,向父亲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接过父亲的奖杯之后,朱向欣既倍感荣耀,又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
作为朱彦夫的四女儿,朱向欣说自己继承了父亲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
在朱向欣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父亲主动腾出自家的一间屋子,买了200多本书,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当时识字的人很少,所以能来图书室的人并不多。治标要治本,为了帮助村民读书认字,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夜校,教村民们识字,每天拖着十几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为老师的朱彦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给村民们上课。夜校的开办,改变了张家泉村很多人的命运,也培养出了村里的会计和文书人员等中坚力量。
朱向欣长大后也读了师范专业,毕业后在沂源县实验小学做了一名人民教师。“我也把学生当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书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20__年,她获得了“沂源最美教师”的称号。
朱向欣到现在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天天还没亮就听到父亲用假肢走路“嘎达嘎达”的声音。“当然,我也从来没觉得父亲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朱向欣看来,朱家人从没觉得父亲是一个残疾人,电缆、垒墙头、拾地瓜干他都能干,一些体力活他都干,甚至比母亲和家里其他成员干的都多。
朱彦夫精神始终指引着朱家的晚辈。在朱向欣眼中,父亲是一位自立自强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朱向欣会想到父亲的事迹。父亲能没手没脚的情况下,做了25年的村支书,为村里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他还能写出《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两部长篇小说,“那我没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亲就是我的榜样。”说起这些时,朱向欣的语调铿锵又有力。
残而不废,朱家人认为这是对朱彦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彦夫的人生,是从挑战“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过来的,他不仅把常人眼中的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一个个可能”,而且创造了一个个常人做不到的奇迹。“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职工作,把父亲的事迹传承下去。”朱向欣说。
感动的事迹篇4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xx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xx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xx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xx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感动的事迹篇5
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声后,伍淑清本人及美心集团随即遭到了激进示威者不同程度的攻击,甚至恶意报复。对此,伍淑清表示,一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些网络的攻击。“去联合国之前,因为中华基金中学反对学生不上课,就有一些网络开始攻击我和学校。去联合国时,何超琼主席的发言文字传到网上,也招来了对何主席以及我本人的攻击,甚至同时也将美心集团拉了进去。”
“美心是一个企业,养了几万个工人,后面有不同的股东。我不是美心的股东,我也不是在美心工作,根本美心集团跟我是没有关系的。”伍淑清直言不讳,称目前藏在网络后面的那群人别有用心,就是想从不同维度打击香港企业,计划给香港的管理造成白色恐怖。
“现在很多香港朋友为了保护自己不发声,特别是你看我们商界,很多朋友有很大的企业都不敢发声,因为怕被打击,这是很可悲的。” 言及此,伍淑清忧心忡忡:“香港一些大的企业都不敢惹这些网络,害怕这些网络。如果将来继续有这些squo;不法分子squo;和网络暴力影响香港,人家也不来港投资了。外资企业也觉得香港不安全,也走了。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情况。”
早在1998年,伍淑清就成立了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安排第一批学生到天安门看升国旗。“1997年我在飞机上碰到董建华先生,他表示香港的孩子还没有机会到内地参观交流,觉得这个事情很遗憾。我想,我们不妨以民间的身份成立基金会来培养香港孩子认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伍淑清记得很清楚,1998年6月她带领首批900多名学生去了北京,“家长给每名学生2500元,我们自己筹3500元/人,在北京请有关部委帮忙,参观了人民大会堂,还在天安门广场看了升国旗仪式。”
从1997年至2007年,伍淑清耗费逾千万港元,共组织1万多名香港学生去内地交流。直到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薪火相传——中华文化探索与传承国民教育交流计划”,每年通过该计划资助3.75万名中学生赴内地考察。
中华基金中学则是伍淑清在2000年成立的非盈利私立中学。她希望学校能给教育界做正面示范,“中华基金中学的校长很清楚,香港是一个特别行政区,进来读书的学生要理解、认识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伍淑清表示,中华基金中学组织过不少师生赴内地和国外考察,让学生们立足香港、背靠祖国、走向全球。
“每次出国,学生们都会到当地的中国使领馆,在国旗下跟着大使唱国歌。毕竟出了国,为他们提供保护的,是中国的使领馆。”伍淑清表示,国民教育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香港青年的教育问题,可能需要两代人来共同解决。”
感动的事迹篇6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s)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与巴克斯特(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
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方程
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鲍尔奖授予杨振宁时的颁奖词说杨—米尔斯方程和牛顿、麦克斯韦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必将对未来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杨—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数学结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也慢慢在物理方面显示出深层的意义。1990年菲尔兹奖颁给四位数学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杨—巴克斯特方程有关。
毛相林11月初接到去北京的通知时,他正牵头实施村里的污水处理项目,在柑橘园里打了40个粪坑,将全村的人畜粪水全引到果园。这样,既灌溉了果树,又避免了河水污染。
“粪坑一定要保证不漏水!”出发前,毛相林召开了班子会议,除了污水处理项目的事情,他还安排村里柑橘园最后一次喷药,以及核桃树修枝、刷白,庭院花台美化等工作,“这几天天气好,抓紧办,每样工作都要有人监督落实。”
10日上午,毛相林出发前又去了柑橘园、污水处理施工现场、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等地检查了一遍,并一一做了交代。中午12点,他才出发赶往万州五桥机场,乘坐下午4点30分的飞机前往北京。
在央视演播厅,毛相林聆听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湖南省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9年多时间扎根脱贫一线,带领干部群众脱贫的事迹;随后,他与下庄村民彭仁松、杨亨双、彭淦、毛连长,驻村干部陈天艳一起讲述了在下庄修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
“相比黄诗燕书记,我还做得不够。”毛相林说,“为老百姓谋幸福就是我的梦想,在下庄干出个样子来,才对得起跟我一起修路的群众和6位献出生命的英雄。”
“马导,你这节目还是帮忙宣传推广下我们下庄的柑橘嘛。”人在北京,毛相林心头挂念的还是下庄的事儿。憋了一晚上,他觉得要是央视能让下庄柑橘露个脸,村里柑橘销售的事儿,就能成了。12日一早,毛相林找现场负责的马导说了这事,“得到答复,我心头轻松了很多。”
12日下午,参加完发布仪式,毛相林直奔机场回到了重庆主城。13日一早,他赶回下庄。
感动的事迹篇7
为了打破“个子小跑不快”的说法,宁教练为苏炳添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安心留下来的苏炳添,在宁教练的系统训练中受益匪浅,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苏炳添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他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总是认真完成教练的每一个训练方案,无论多苦从不喊累。
他对自己的饮食也很严苛,家庭聚会中,他不吃猪肉、不喝酒,甚至连饮料都不会喝。
他的自律和坚持,成为他人生路上的法宝,也为日后他成为亚洲飞人做好铺垫。
经过正规训练后的苏炳添,虽然伤痛不断,但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20__年,苏炳添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了广东省运动会,这个不是专业运动员的选手,竟然以比冠军落后0。01秒的成绩,夺得比赛亚军!
这个成绩让广东省田径队的教练们大吃一惊,也为苏炳添进入省队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
省队中高手如云,苏炳添先前的优势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发挥出来,训练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
成绩出不来,再加上日渐增长的年龄,苏炳添又一次产生了动摇,他怀疑自己的短板可能真的阻挡了短跑事业的发展。
眼看苏炳添的运动生涯又要画上句号,是队友的一句话让他再次燃起向前奔跑的斗志:
把目标定得低一点,每次就要求自己提高0。01秒,每年进步几个0。01秒,那夺冠不就在眼前吗?
为了0。01秒的突破,苏炳添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训练上,他除了在训练场上,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生活,不抽烟不喝酒,每天10点准时上床休息。
如此自律的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很是难能可贵。
努力付出的结果,是收获一枚枚象征荣誉的奖牌:20__年,苏炳添在国内外比赛中,累计获得11枚金牌。
金牌代表着苏炳添的进步和实力,一年后,他走进国家队的大门,这个农村娃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向田径运动的最高殿堂。
国家队有着全国最顶级的训练方案、设备和教练,苏炳添在这里还有着自己远大的目标,希望可以将成绩提高到9秒。
百米9秒是个什么概念?全球能跑出这个成绩的,只有区区几十人,亚洲至今还没有人能达到这个成绩。
9秒不仅是苏炳添的心愿,更是国家队的目标,为了让自己的运动员积累更多的国际大赛经验。
国家队斥巨资将运动员送出国参赛,与此同时还请来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田径教练来为运动员训练,这其中就有苏炳添的教练兰迪。
针对苏炳添的短板,兰迪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调整了他跑步时的整体节奏,对他整个身体机能进行了解并改善,加强他的爆发力。
20__年,经过苦练后,苏炳添征战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赛场上他以0。01秒之差,打破张培萌保持的10秒00成绩,成为第一位在百米赛道冲破10秒大关的亚洲运动员,这次比赛也被人们称为苏炳添的成名之战。
继此之后,苏炳添的职业生涯像是被命运打开了好运之门:
他两次闯进世锦赛决赛,与短跑名将博尔特这样的体育巨星同场竞技,就连亚洲人难于突破的9秒成绩,苏炳添也轻易打破,还多次在国际比赛创下9秒92、9秒91的亚洲纪录,成为国际著名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