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5-01-08 13:01:06 分类:备课教案

优秀的教案离不开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深入探索,教案的书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情况,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优秀6篇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课本p38~40。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对体积计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块(用线系好),木块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五、教学设计

(一)铺垫选择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装有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处做个记号)放入一块石块。

2.观察思考。

(视频脚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4.土豆放入水杯的动画片。)

(1)水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2)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发现并认识体积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验证。有:木块、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块、玻璃球……

2.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探讨。

3.提问汇报。

(1)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2)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回答。

生:我们拿出自带的装满细沙的杯子,先把细沙倒在纸上,把一块木块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细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空间。

4.表象再现。

(1)闭眼回忆刚才验证物体的样子。

(2)学生闭眼想象。

5.抽象体积的概念。

(1)物体所占的空间一样吗?

(2)学生回答。

生:我们先把小石块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处作个记号。取出石块,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发现水面比原来的水面高了。

(3)为什么上升的水面会比原来的高?

(4)学生回答。

生:因为大石块占的空间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来的高。也就是说,物体的大小不一样,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6.看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学生回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看书质疑。

(三)自我探索体积单位

1.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或者一个物体的体积比另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多少或少多少,该怎么办?这就需要计量,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

2.猜想。

你听说过哪些体积单位?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汇报:将你们学习到的说给大家听听。

(3)学生回答。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视频“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体积单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间有多大?比画比画。

(2)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画比画。

(4)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体验大小,你们钻进去试一试。(准备3个米尺)

4.填入适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大约是5()。

(2)桌子的体积大约是240()。

5.质疑。

(四)体积的初步计量

1.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摆)。

(1)出示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6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3)(改变长方体的摆法)这是长方体吗?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变形状)形状变了,体积有没有变?为什么?

(5)为什么不管摆什么形状,体积都是6立方厘米?

2.学具操作。

(1)你们每人桌上都放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现在请你们摆一个体积是9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想想怎么摆?

(2)为什么所摆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9立方厘米?

3.归纳概括。

(四人一组讨论)根据刚才所摆的图形,你怎么知道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的?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根粉笔的体积大约是10()。

(2)讲台桌的体积大约是0.4()。

(3)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大约是0.35()。

(4)一张信纸的面积大约是5()。

(5)一块城砖的体积大约是3()。

3.拼一拼,说说是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心得和体会?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计量: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2

教师出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16页的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衬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师:怎么列式?

生1:21.45÷15。

师:我们会计算2145÷15,那么21.45÷15怎么算出它的结果呢?先独立思考,试做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吧!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来向全班同学汇报:

组1:我们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算式就改写成2145÷15,变成了整数除法,结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组2:我们小组认为,因为2145÷15=143,现在被除数是21.45,也就是缩小了100倍,而除数不变,那么商也缩小了100倍,所以商也应缩小100倍,正确的结果是1.43。

组3: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接着把做的竖式放在展示台上展示。

师:各小组都想出了办法,把21.45÷15的结果算出来了。现在老师要提一个问题: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更好?今后都能使用。小组继续讨论。

组4:组3想的办法更好,没有局限性,碰到类似的算式都可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答:同意。)

师:好,那么大家一起来观察这个竖式。哪位同学要提出什么问题?

生2:商的小数点是怎么来的?

生3:商的小数点是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4:因为商的最高位在个位上,而小数点应该在个位的后面,所以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5:如果商的小数点不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就不是1.43,商不是1.43,那么验算的话,商和除数相乘就得不到被除数。

生6: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还余下6,这时要跟被除数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一起除以15,合起来的数是64个十分之一,所以得到的商是4个十分之一,那么4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数点自然就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说的太精彩了!(学生自发地给以掌声鼓励)

师:现在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

反思: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出示例题后,就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利于方法的掌握和法则的总结。在小组内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听取到别人的意见得到一些启发,也能给别人以提示,最后能在小组内达成一致意见。

2、小组汇报,增加见识。因为在一个小组里形成了一种意见的定势,而通过小组汇报,班级里就会出现不同的见解、思路和方法。这样,让同学大开了眼界,知道解决一个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方案。最后还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案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这样,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阔性不仅得到了培养,而且,学生对“最优化”的.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巩固。

3、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与疑。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急于回答,马上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大胆、充分地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结果,学生果不负教师的期望,一一做了回答。并说得十分精彩。

4、教师是红娘,不是第三者。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个片段里能听到学生的追问。并且,其他学生,不等教师开口就情不自禁地回答起来。这样的情景是老师最喜欢看到的。出现这样的情景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分不开的。

5、变替蝶破茧,为咬茧自出。有意义的学习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总是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可以说,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越主动充分,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就提供了“动力源”,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整个片段教学下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情绪很饱满,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也感觉到有遗憾的地方,致使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教师没有进一步引导、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组1:我们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结果算式就写成了2145÷15,结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这个方案的不足;当组2说出:我们小组认为,因为2145÷15=143,现在被除数是21.45,也就是缩小了100倍,而除数不变,那么商也缩小了100倍,所以商应缩小100倍,得到1.43。”这个方案时,没有让组2的同学充分说出这样做的道理或理由。其实,这个方案就是把被除数看作整数,根据整数除以整数的方法算出商,然后再根据被除数缩小多少倍,除数不变,商也缩小多少倍的规律得到商是1.43。实际上也就是要在商143里点上小数点,追问学生商的小数点该点在哪?这样做了话的话就能和组3同学的方案整合到一起了。可惜,当时老师没有按上面的做法去做。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和代数法德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师:咱班同学家里有养鸡的吗有养兔的吗既养鸡又养兔的有吗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的有吗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历才出现了一道非常有名的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至今的“鸡兔同笼”问题。

师:关于“鸡兔同笼”问题以前你们有过一些了解吗流传至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问题,是什么样呢想知道吗

二探索新知

1(课件示:书中11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里的“雉”指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试述题意。(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这道题的意思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各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从题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只,脚一共有94只。

生:这题中还隐含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道题的数据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把它换成数据小一点的相信同学们就能解决了。

2.出示例一(课件示例一)

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谁来读读这个问题。

谁能流利的读一遍

请同学们轻声读题,看看题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读题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想我能猜出来。一次猜不对,多猜几次就能猜对。

师:按你的意思就是随意的猜,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列表按顺序推算。(板书:列表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想用方程法也能解决。(板书:方程法)

生:要是笼子里光有鸡或光有兔就好算了,可这笼子里却有两种动物,我还没想好怎么算。

师:那我们就不妨按笼子里只有鸡或只有兔来思考,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看脚数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从中你们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呢。(板书:假设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那这些方法行不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吧。

生:在小组内尝试各种方法。

师:经过上面的研究学习,你们都尝试运用了哪种方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列表法找到了答案,有3只鸡,5只兔。

师:把你们研究的结果拿来让大家看看。这样按顺序推算,对于数据小的问题解决起来很方便,不过一旦数据比较大,比如笼子里的鸡和兔有100只,200只,甚至更多,再用这样的办法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是啊,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哪个小组还想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方程法计算的。(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过程。)

师:我们看这个方程列得是否正确4x表示什么2(8-x)表示的是什么兔脚数+鸡脚数=什么这就是列这个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谁能把这个数量关系完整的说一遍

生:说数量关系。(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想到另两个数量关系吗

生:叙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哪两个方程呢

生:汇报师板书两方程。

师:除了可以设兔有x只,还可以怎样设

生:还可以设鸡有x只。那兔就有(8-x)只。

师:对,那根据什么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

生:汇报,根据鸡脚数+兔脚数=26只能列出方程2x+4(8-x)=26

根据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能列出26-2x=4(8-x)

根据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能列出26-4(8-x)=2x

师:同学们看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这么多的方程,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找准数量关系。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假设法有运用的吗

生:汇报。

我们小组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板书:全看作鸡)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假设笼子里都是鸡,应有脚8×2= 16只,比实际少了26-16=10只,一只兔少算2只脚,列式为:4-2=2只,所以能算出共有兔10÷2=5只

鸡就有8-5=3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结合算式进行明理。明确每一步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这种方法都明白了吗结合课件图画进行解释质疑。

师解释:刚才我们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课件图画上显示)那么笼子里共就应该有多少只脚

生:16只。

师:实际上笼子里有26只脚,怎么会少了10只脚呢(课件显示)

生: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

师:一共少算10只脚,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所以有5只兔子,3只鸡了。

师: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你们会算了,要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兔,(师板书:全看作兔)又该怎样思考呢你能参照前面的方法自己试着做一做吗

生:试做。

师:刚才已经假设都是兔的同学,再按假设全是鸡的情形算一算。

生:练做。

师:谁来说说假设全是兔该怎么算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应有脚8×4=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一只鸡多算2只脚,4-2=2只。就能算出共有鸡6÷2=3只。兔就有8-3=5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你们也都算上了吗师解释:要是都是兔的话,就有3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为什么会多出6只脚呢(课件示)

生:每只鸡多算2只脚。

师:一共多算6只脚,每只鸡算2只,所以有3只鸡,5只兔。

师:还有运用其他方法的吗

师:同学们看,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我们共找到几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三种)哪三种(列表法,方程法,假设法)你们能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吗

生汇报:列表法适合于数据小的问题,数据大了就不适用了。

方程法思路很简捷,但解方程比较麻烦。假设法,写起来简便,但思路很繁琐

师:那以后我们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那道数据较大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学生边汇报边把计算方法展示在实物展台上)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示)

师:古人的办法很巧妙吧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

师: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的古人就发明出这么的数学问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他们还想出那么巧妙地解决办法,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自主探索,找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方程法和假设法应用得都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比如有些租船问题,钱币问题等。下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方程法假设法

解:设有兔x只,鸡就有2(8-x)只。全看作鸡

4x+2(8-x)=26 8×2=16(只)

2x+16=26 26-16=10(只)

x=5 4-2=2(只)

8-5=3(只) 10÷2=5(只)

答:有5只兔,3只鸡。 8-5=3(只)

26-4x=2(8-x)全看作兔

26-2(8-x)=4x 8×4=32(只)

2x+4(8-x)=26 32-26=6(只)

26-2x=4(8-x) 4-2=2(只)

26-4(8-x)=2x 6÷2=3(只)

8-3=5(只)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等量关系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单价×()=总价工作时间=()÷()

()×时间=路程()×数量=总产量

三角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周长÷()=边长(上底+下底)×()÷()=梯形面积

长方形周长=( +)×2平行四边形面积=()×()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并用()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

(4)检验,写出()。

常用关系: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已修的'米数+()=总共要修的米数

总路程-()=剩下的路程

三、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五年级下册教案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