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读后感参考8篇

时间:2024-04-12 18:02:19 分类:读后感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某个情节或人物的深入分析,也可以是对整本书的综合评价,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路遥的人生读后感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参考8篇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1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读到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2

花了两天的时间,把路遥的《人生》一书看完了,看完后非常有感触,感觉自己的心灵好久没有这样被触动了。

“人不能因为虚荣要抛弃做人的原则”,这是书中光棍老汉德顺对主人公高加林说的一句话。高加林因为被别人“走后门”而失去了自己民办教师的职位,自己转为正式教师的梦想也随之破灭。后来又因为“走后门”而一路青云直上,但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走后门”一事被人告发,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又破灭了。而揭发此事的人正是克南的母亲,她恨他夺去了自己儿媳妇。他为了自己能够去大城市发展,为了自己的声誉和地位,抛弃了巧珍这块“金子”。他只看到黄亚萍的温柔与才华,却忘记了是谁在他最失意最落魄的时候关心她,给他勇气。纯朴善良的巧珍虽然没读什么书,大字不认识几个,但是对高加林的爱却是真挚的。但是高加林却因为和她没有共同语言,最后放弃了她而选择了能和他谈论十四种新能源的黄亚萍。他这个决定注定要让他后悔一辈子,就算他没有被揭发,而是随着黄亚萍去了大城市,黄亚萍此时虽然深爱着他,但是谁能保证到了大城市里后不会变心呢,那里比他优秀的男人大把,谁知道她会不会像抛弃克南一样抛弃他呢。但是巧珍不一样,他要是选择了巧珍,巧珍会一辈子死心塌地的跟着他过一辈子的。后来巧珍也很嫁人了,嫁给了庄稼人马拴。高加林知道此事,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父亲和德顺老汉的话,本来已经得到了一块金子,却像土圪一样给扔了。

如此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我,也给上了一课: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选择,一但选择错误,失去的东西也就永远失去无法再拥有它了。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就算得到了也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3

没有欧维好看,后半部分比较无聊,有点看不下去,结局在情理之中但却又在意料之外,这种意料之外倒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布里特去巴黎前面早已有了铺垫,一开始我想的也是她会去敲斯文的门,但是没想到的是几个小孩最终让她选择了她想走但不敢走的路。走出舒适圈,重新开始,看似容易,但是真正要去做,太难了。

期待《清单人生》拍成电影!

我喜欢列清单又不喜欢列清单,高兴于做完了清单里列的事会有成就感,可是往往人生哪会什么都是安排好的呢?俗话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总会有一堆意外出现,导致清单里的事呢,堆了又堆,到最后焦虑的还是自己!不过可怕的不是没时间去做,最可怕的是明明能挤出时间但是却给自己找没时间的借口说服自己做不了……焦虑!

人生的乐趣本来就少得可怜。无论是谁都很少有机会留在原地,拒绝在时间的长河中随波逐流,在快乐的漩涡中永远沉溺下去;也无法毫无保留地爱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充满激情。在我们小的时候,如果条件适合,可能有几次机会能够做到上面这些。长大后,就是漫长的、大气都不敢喘的卑微生活。谨慎自持让我们不再为了纯粹的快乐大声欢呼,即便笑得出来,也总有一丝羞耻感挥之不去。还记得成年后的你痛痛快快地笑过几次吗?一一《清单人生》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4

本想给这篇文章定一个有点文学气息的题目,但经过漫长的思考与思想斗争后,我放弃。只好草草地拿了这干巴巴的几个字来填填这饥饿的、空白的纸。

干巴巴,是我对本书的第一印象,或许这一片片豆腐干一样的文章很符合将来的议论文形式,但那些过于繁琐的人名与那一小撮不符合现代思维的观点,让我觉得看这本书格外枯燥。

不过,我也不会因此就把书往桌上一扔,狠狠地对它翻一个白眼,骂:什么破书!毕竟不能因为人家的想法和自己的意见不同,审美眼光和追求与自己的根本不对路子,就一味地批评,盲目地讨厌。更何况人家的思想其实还是有深度的,否则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几百年都不变的经典台词时时挂在我们的嘴边呢?

在这本书中,我对《论无神论》这篇文章所论述的观点感到十分有趣与新奇,传播无神论竟然在作者眼里竟也是一种无神的宗教的宣传途径,乍看之下有些好笑,但仔细品味后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几分道理。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神教,说到底也不过是给一类或者一群人制定的一种约束自身的一系列规则而已,而神的存在与否,也某种意义上也是给一种物象人化。当人类带着敬畏的心情膜拜神的时候,大多也是在膜拜他们所代表的特殊含义、膜拜人类所没有的特殊能力,膜拜他们想膜拜的,膜拜他们敬畏的——而这一切,在我看来,都会归向最终的起源:神奇的自然。

其实我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自然,科学与神学的最大区别便是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科学总是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好奇的特性,喜欢把什么都解剖开来一探究竟,了解他们的结构组成、物理与化学性质,随后盘算着该做怎样的实验,才能发现它们在哪方面可以被人类好好利用;而神学则是要求信仰者百分百敬畏他们的神,或者更贴切地说是敬畏自然。一场普通的雨都有可能让他们联想到雨神,如果再加几束闪电,宙斯庙的门槛说不定就被信仰者踩得差不多了。

当然,我想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真理、勇敢、家庭、死亡……那十几篇文章怎能涵盖得了人的一生?这或许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追求罢。真理与谬误,勇敢与懦弱,幸福与痛苦,甚至笑着哭……(想反义词还真是头疼)这些本应是矛盾的一对对,却又如此和谐的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或许人生并不是任何人能论述得全的,但作者还是给了我去思考的方向与大致内容,本书中也有不少真知灼见。若是日后想起,翻出这本薄薄的册子,看着那些我并不认同的论点,我想我唯一能做的便是,面对那些矛盾,将它们揉在一起,炖出精华,给自己慢慢享用。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5

这本书写的是真好,很快就看完了,中篇小说吧算是,高加林是个乡村老师,被同村姑娘刘巧珍暗恋,高加林被村书记儿子顶了工作,一个人烦闷消沉,刘巧珍姑娘勇敢表达爱情,两人慢慢走在一起,因为家庭差距比较大,不被看好,两人都在偷偷坚持,后来高加林叔叔从新疆军队专业回来在当地当了劳动局长,下面人拍马屁安排他去县里当了干事,出访总结记者一类的活,一下子提高了身份,算是真正的城里人,恰巧城里有他两个同学黄亚萍和什么克男,这两个同学毕业后慢慢走在一起,其实黄亚萍一直喜欢高加林,只是高加林回村里两人差距太远,来了城里之后,黄亚萍敢爱敢恨抛弃了什么克南跟高加林表白,高加林两面为难,思虑再三,其实内心已经偏向了将要去南京的黄呀萍,对刘巧珍更多的是愧疚,克男老妈见不得未来儿媳妇跑掉,找关系举报高加林走后门,后来高加林被踢出城市,滚回农村,这时候,刘巧珍已经死心,虽然深爱高加林,也不想拖累他后腿,答应了农村老实娃黄栓还是冯栓,三五天迅速简单的举行了婚礼,高加林外出学习一月,意气风发的回来县里才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没有了,跟黄亚萍断了关系,因为根本不是一路人,狼狈回到村里,一直在想刘巧珍的好,刘巧珍的姐姐本来要在村里闹口给高加林难堪,被刘巧珍下跪恳求方式劝回,并积极找村支书明楼和自己老公想办法让高加林再回到教师岗位上,而不用去当农民。高加林最终难过后悔,爱人已为他人妻子,县里风光早已如梦,一切如幻影一般,可惜没有挽回余地。

本来以为还有续集,没有了。故事到写就结束了。

假如没有克南他妈举报,高加林和黄亚萍应该会如愿去南京体验新城市生活,也不能说高加林选择错误,如果高加林选择刘巧珍,迟早生厌恶之心,人只有在落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得到了会想得到更好的,失去了只想要回原来的。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6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可以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面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曾经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现在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爱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爱情、冰冷

中的温暖、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转业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因此而扬眉吐气,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摆脱了他的农民身份。

然而,为他高兴之余,内心总有些许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业平步青云,而他也收获了新的爱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标准不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了自己,放弃为他付出一切的淳朴的农家女巧珍。他成为了另一个人,不再是那个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个看不清自己、为眼前利益放弃生活原则的迷途青年。

此时,读者和看着加林长大的德顺爷爷一样伤心,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可是,在我们满以为出卖原则的人将和新欢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将成为淳朴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悲剧时,作者又借命运之力和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门”获得职位的秘密,刚正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亲属,春风得意的青年即将再次面临成为农民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故事进展不仅惊得主人公半天回不过神儿,连对他由同情、赞许到愤恨、不齿的读者,也无法不感到错愕。

路遥并非故意玩弄情节,事实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讨,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数。这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个比方:

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但这“定律”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场球赛,偶然因素几乎可以主宰比赛、决定最终的胜负,而如果将探讨的范围扩大到一整个赛事,甚至某队或某国多年的足球事业发展,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黄亚萍父亲说的,“生活永远都是公正的”。而用时兴的话说,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老家,成为农民,只是他身边已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给弄丢了——痴情淳朴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妇。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都有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达到目标,有时甚至出卖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得深切,由爱而生恨,但恨是以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并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敢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身体像白杨树般苗条,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爱得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总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己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她知道加林仍然在内心中爱着她,为了禁绝他对自己的留恋,让他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样。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7

看过之后!深深的被上边的安利历史故事所吸引!在这里我把对这本书的感想和大家分享下!我现在看了三分之二还没有看完!

这是一本关于安利历史的书籍!讲的是安利两位创办人家族之间的深刻友谊和在一起创业 的故事!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一个有故事的人和企业是做么好的一件事!安利公司经过我50年的发展真的太不容易了!特别是两位家族一起做同一件事!真的是非常 罕见的!并且做到了对人的尊重和给人以希望!真的是太难得了!我记得有一段历史非常 清楚的!就是安利两位创办人不是做安利最早的!在创办人上面还有他们的介绍人!他们的介绍人还因为安利的奖金制度得到保障!在现实的传统生意中那有这样的!你创办了一个公司那还会让你的介绍人在你上面!更别说让他得到钱了!还有一件事就是加拿大保卫战这一章里讲的!加拿大政府故意刁难安利公司!安利公司为此陪上了好多的钱!安利公司在加拿大是负债运营的!安利公司完全可以放弃加拿大市场!可是安利公司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安利公司还想着在加拿大还有成千山万的经销商的!多好啊!要是别的跨国企业在经历这样的磨难就撤离了!而安利公司却不放弃每一位经销商!这种尊重是哪家公司可以给我们的!安利公司和经销商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合作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公司经过了50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还一心想着经销商们真的没有几家公司能做的到的!和这样的有故事有历史的公司一起合作!两个字"放心"!()

不管一家企业说的多好多好!实力有多大多大!并不重要!关键是在面前所表现的态度!是用什么方式来解决这样的挫折!是否能考验的住历史对他的打击!这才是最主要的!安利做到了!做一个有故事的人!做一个有故事的企业!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篇8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这本书讲了高加林的部分青年生活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在村里面教书,虽然没有编制,但他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因为他相信,以他的能力,未来肯定能转正,摆脱农民的身份。但是好景不长,村支书高明楼的二儿子高三星高中毕业了,需要有份相对“体面”的工作,高明楼就凭借其村支书的关系,将三星替换了加林——加林失业了,他要重新变回农民的身份,这个打击是非常巨大的,加林也非常的气愤,但碍于父母“如果揭发高明楼,以后在村里的日子肯定不好过”的想法及苦苦哀求,加林放弃了揭发检举的想法。

日子终究要继续下去。在家里面闷了几天后的加林,终于走出家门、走进田里,开始劳作,为了让村民们看到自己的毅力、能力,中间很少休息,双手满是血泡。母亲为了减轻他的痛苦,蒸了一篮白面馒头让他拿去城里卖钱,但加林没有战胜自己的好面子,毕竟原来他可是干干净净、会打球、会读书的学生,现在成了农民!不幸的是,千躲万躲,还是碰到了高中同学黄亚萍和张克楠,在他们面前匆匆打了招呼后以自己去亲戚家匆匆告别。为了不再遇到其他同学,他选择去了图书馆,看书看得入迷,直到天黑才出来,馒头已经无法卖出去了,所以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碰到跟踪他一天的巧玲,这位善良的姑娘,将馒头送到城里姨妈家,谎称帮加林把馒头卖完了并把钱给了加林。这一举动拉近了两人的关系,加林面对“二能人”刘立本家漂亮的二女儿巧玲,加之他已恢复农民身份,巧玲对他来说是非常好的伴侣,两人终于在一起了。在一起后,加林的生活也不再像之前一样灰暗,也逐渐的接受了农民的身份,他甚至可以一个人到城里拉粪,甚至在拉粪时可以当面与高中同学张克楠的母亲争执。生活逐渐好转,并且幸福。

但一段时间后,远在他乡做高官的叔叔高高玉志即将返乡任职,打破了这份平静的美好。“能人”马占胜为了拍领导马屁,立即给加林在报社找了一份工作,加林远离村庄、远离巧玲,回到城里工作,有了城里户口,成为了城里人。他在报社里,努力工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是县里的一位才子。恢复城镇户口的他,重新赢得了黄亚萍的青睐,毕竟两人在高中时就非常聊得来,由于毕业后加林重返农村,才断了联系。勇于追求爱情的黄亚萍终于向加林表白了,并告诉他她父亲很快就回南京工作,如果两人在一起,可以一起回南京工作。一方面,加林和亚萍确实聊得来,自从加林到报社工作后,非常有成就感,觉得和巧玲没有共同话题,和巧玲不能聊政治、不能聊文学,只能聊村里面的家长里短,这不是他要的生活;另一方面,南京是个大都市,是加林向往的生活,于是,两人纷纷与原来的恋人分手,高调的在一起了。虽然期间加林的父亲、德顺爷爷上门劝告加林,但无功而返。

但好景不长,张克楠的母亲举报加林的工作是走后门得来的,在加林满心憧憬去南京工作时,县委决定取消加林工作、城市户口。这一刻,他才后悔自己曾经的选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别人的恭维中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自己与亚萍再无可能,勇敢的向亚萍说出自己爱的是巧玲,与亚萍分手。

但是,回到村里面的加林再也无法拥有巧玲了,他失去了一个非常爱她的女孩——在与加林分手后,迅速与他人结了婚,以减少悲伤。得知加林失去工作的巧玲,主动劝说姐姐一起去找村支书、姐姐的岳父——高明楼将村里新增的老师名额给加林,这一消息是由德顺爷爷告诉加林的,加林知道后趴在地上痛哭...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